我們談教育,往往更多時候談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好教育,或是應該教育孩子如何做好生活、學習等方面上的各項事情,而對于這些,固然是我們在教育中非常需要去關注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我們和家長朋友們討論了很多教育的好方式方法和需要關注的重點,但是我們現下的教育依然可以很輕易被發現效果不好,那么對于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想找出其中原因,往往也需要去就實際情況分析,因為可能會對于教育效果不好產生影響的原因通常是綜合性的多方面因素。
對于這一情況,不少家長朋友們也一直在向我們反饋這一方面的問題,想要更好地了解一些教育的好方式、好方法,但是其實對于同一個問題,我們往往放到不同的環境中時,環境往往并不一致,有次所產生對于事物的影響往往也不一致,我們是不能夠一概而論地去看問題的嗎,而是應該據實分析,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們每位家長朋友所想了解的自己對于孩子所做教育效果不好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需要根據我們實際在這份教育中的各項情況,去具體分析才能夠得出一個較為科學客觀的原因。
而在這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較為常見的影響因素,可以說幾乎存在于我們在每一份教育中都很容易出現的原因,那就是,我們往往更容易將自己擺在一個教育者的位置,這雖然沒錯,但是缺少了一些溫暖的情緒,而過為理智的的情緒氛圍和身份定位,其實非常容易導致我們的教育雙方產生更為強大的距離感,這無疑是不利于教育的。所以今天我們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朋友們說:我們不僅僅要做孩子的教育者,更要做孩子的陪伴者和引導者。
做孩子的教育者,我們教會孩子各種對于孩子成長和未來發展而言有利的常識、知識,因為這是我們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對于孩子應負的責任,更是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發自內心地從孩子未來發展出發考慮,會去和需要去做的事情,更是因為需要教育孩子明事理、懂是非,這是我們作為教育者身份所需要去做的事情,也是從教育者身份出發的我們的自身價值。
但是除此之外,我們對于孩子本身而言,還有著另一層身份,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聯系,稱為“親人”,因為我們有著最為純摯也最為真實的血緣關系,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于孩子一定會有一層不同的情感,這是親情,體現的效果是最為真摯的關心和愛護,所以除了教育孩子,我們也應該做好孩子的陪伴者,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去做好孩子的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陪伴者,讓孩子感受到陪伴的溫情,對于孩子心靈成長、自信培養或是性格開朗等其他方面都會有很好的影響。陪伴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情感羈絆的體現,但這種羈絆并不是負面的,我們更愿意稱其為一種延續,我們從上一輩所獲得的溫情和關愛,延續給到下一輩,帶給下一輩對于“親情”的認識和理解,讓孩子感受什么是“親情”,這是我們認為作為孩子陪伴者身份所能實現的第一層價值。而最為關鍵的意義在于,陪伴孩子的成長,我們能夠發現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于孩子所做的教育為孩子成長實現了一定價值,這時候其實不僅僅對于孩子而言有所收獲,這對于我們自身而言也是一種成長收獲。
而做孩子的引導者,是因為我們往往容易將教育直接化,但其實教育是非常需要引導的,就像是現在我們想教會孩子一加一等于幾,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孩子,孩子或許能夠記住答案以此應對以后遇到一加一的計算情況,卻無法明白這個計算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而如果我們教會孩子計算的方法,孩子則有可能能夠以此去拓展計算其他算式,這是引導式教育所體現出的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一加一等于幾,不如教會孩子一加一是怎么算的,引導孩子學會一加一的計算方式,讓孩子自己理解、掌握這個方式,那么孩子可以解決此后遇到的更多的算式,這才是教育意義最有效的實現。
做孩子的教育者,帶領孩子了解這世界之壯闊、宇宙之浩瀚;而做孩子的陪伴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情感的奇妙,還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看法,更是架起我們與孩子溝通的好橋梁;再做孩子的引導者,其實是在教育者的身份之上增添一層光,我們要做的教育,不能僅僅只是一加一等于幾,還應該有一加二、一加三,再到一加一百等等,引導孩子的思考體系成長,代替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是更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