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離不開溝通的過程,而即使我們不需要對于孩子去做教育,我們的家長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可避免會有和孩子們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那么對于溝通,我們通常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才會去進行這樣一個溝通的過程,不管這個目的是出于對于這個溝通過程中所提及的事件影響或是結果,還是對于情感的一種表達,這個溝通過程一定都會對于我們雙方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對于我們而言,溝通很重要,其實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也與不少家長朋友們討論過與溝通方式的相關話題,而今天我們也想來和我們的家長朋友們討論一個能夠對于溝通起到一定幫助的方式,那就是——了解孩子內心對于一件事情所在乎的點。
溝通,對于其所產生的效果,我們一般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順利達成雙方對于這場溝通的目的,進而使事情順利進行;二是雙方就這個溝通過程產生意見分歧,進而無法正常地推進這件事情的進行。那么我們一般肯定都是希望溝通的結果是第一種,因為只有事情正常推進才能達到我們對于做這件事情的結果期待。所以當出現第二種情況的時候,或許我們難免會產生對于溝通對象的埋怨,但其實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應該是對于出現這個情況的思考、分析以及解決矛盾所在,進而推動這個過程正常進行。而對于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許多時候矛盾點其實就在于我們互相之間的不理解,這時候我們可能會習慣性讓孩子理解自己,但是對于孩子們的年齡段來說這其實是比較難的,所以不妨換個角度,我們來理解孩子,那么我們需要理解孩子什么呢?其實重點就在于我們今天所想表達的主題,也就是了解孩子在對于這件事情上所在乎的點是什么。
了解孩子所在乎的點,往往不會是表面現象那么簡單,或許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所在乎的是那一顆糖,又或是喜歡的玩具,但是我們應該透過這個表面去看,其實孩子或許在乎的是快樂或是另一件事情。所以對于我們而言,我們其實也需要成長,當我們感到與孩子之間就一件事情出現了矛盾的情況,不要急著指責,而是應該冷靜看看問題出在哪里,帶著孩子一起去思考和解決這件事情,這樣帶著孩子一起成長的方式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