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聽到有家長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對于孩子用的都是好的教育方式方法,為什么就是做不好對于孩子的教育呢?這個問題我們真的聽過太多次,家長們總是會認為自己已經做好了對于孩子的教育,但還自己卻始終沒有按照自己所設想好、計劃好的方向去成長。
這其實非常正常,問題的原因可能有這兩個:一是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可能并不適合于孩子的成長,這種情況很常見,就像是我們在解一道題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有許許多多種方法,而雖然這些方式方法都能夠成功解題,但對于過程的難度和最終呈現的解體效果都會不一樣,還有可能因為這個過程中的一些環境因素導致我們解題失敗等等。而第二個原因則有可能是我們沒有做好自身的標桿作用引導。其實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只思考應該如何教育孩子,而是應該更多地反省自身,在對于孩子的這方面教育上,我們自己是否做好了?這是標桿引導作用的影響。
因為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自己已經對于人生成長到足夠成熟的階段,但是對于這其中,我們卻很容易忽略我們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這件事情。舉一個最為常見的例子,受信息時代影響,當下大部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電子設備,而電子設備對于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對于我們是,對于孩子也是,我們可能經常就會對孩子說,不要沉迷電子設備,但是其實我們自身可能在孩子面前就沒有做好標桿引導作用,我們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所以不需要再注意這些,但是孩子還在成長階段,應該更多地將精力放在學習上。但這時候我們卻很容易就忽略了重點,在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的行為對于孩子的影響。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候孩子的能力都是通過模仿得來,所以對于這種情況,如果我們不能夠做好對于孩子的標桿引導作用,就很容易會給孩子樹立不正確的認知,從而對于孩子的對于成長的思考環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希望孩子是怎么樣的,我們首先就應該是怎么樣的,而不能夠我們希望孩子是怎么樣的,卻還在做著相反方向的表率。我們對于孩子的影響往往發生在潛移默化間,所以更需要注意做好自身,再來引導做好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