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孩子的日常相處生活中,我們最為注重的一件事情莫過于對于孩子的關心,以此衍生出來的其實就是對于孩子的培養和教育,而在教育的過程中,每位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卻都不大一樣,而這也是因為對于家長們而言,每位家長自身的成長環境、經歷、體會都不大相同,所以我們對于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對于我們而言,我們一定都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成長為一個我們心目中所期待的人,也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好的未來。但是對于孩子的教育,許多時候我們都是按照自己內心所想所期待的去做,而這其實在許多時候我們都缺乏了對于孩子真實需求的考慮。所以今天我們想和我們的家長們討論的話題是: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非常需要做好對于孩子成長需求的了解。
或許許多時候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計劃已經做得非常完善,這其中也為孩子規劃了非常好的成長路線,但是我們還是一定要清楚一點:對于孩子的人生,這是屬于孩子個人的,所以這份成長路線的設計權,孩子也應當有份。
我們也了解家長們對于孩子教育的苦心,確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因為缺乏生活經驗的原因所以很難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而許多時候也確實需要我們去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引導,但是我們也遇到過有對于孩子的生活成長全盤做好規劃的家長,生怕遺漏了哪個重要點。而對于這種情況,孩子往往也并不領情,因為這個時候這樣的成長安排對于孩子而言,這份成長經歷已經成為了家長提前為自己安排好的路線,缺乏了探索的機會,更是缺乏了自身對于生活、成長的一些興趣所向。
所以我們想和家長們說: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方向引導,而對于成長的細節點,我們其實也可以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無論孩子是否對于自己的成長有一定的見解,也無論這份見解的對錯,我們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引導孩子的思考思維能力,二是能夠讓孩子對于自己的成長規劃有更大的參與感。這種形式的教育對于孩子而言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也才能夠給予孩子對于自己人生成長路線有更大地積極性去推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這其實也源于人身上自發式的意向,所以對于我們而言,自發式的意向往往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做一件事情的動力所在。而我們了解孩子成長需求所在,一是尊重孩子,二是在對于孩子的成長規劃中更好地去融入孩子自身的意向,也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對于人生成長去做努力的自發式意向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