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父母提高自身素質,發揮榜樣作用,隨時注意孩子所處的環境
從前,古董商總是一開始就讓徒弟只經手商店里最純正和最貴重的古玩。他們認為經過這樣的訓練,徒弟就會變得有眼力,識真貨。這種方法也有其心理學的根據,在接觸正宗真品、珍品的過程中,徒弟的頭腦中慢慢地形成了真品的形象,練就了眼力,到后來在接觸贗品時,一眼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
教育專家認為,這種古老的訓練徒弟的方法同樣適用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孩子人生的早期,他所接觸的人和事,會對他以后的行為起到深遠的作用,因此,家長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美化自己的行為,從而在孩子的頭腦中儲存美好的行為原形。所以,我國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說:“我們做父母的一面事事要以身作則,一面處處要留心小孩所處的環境,使他所聽的所看的都是好的事物。這樣,他自然而然也受了好的影響。”
策略二:真誠
真誠的父母盡管互相尊重并尊重孩子,但是他們不會隱藏自己的感覺,他們的言語、表情和行為是統一的。他們的孩子也尊重父母,同時也有自尊,能夠盡情地表現。也可以說,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沒有虛偽,每個人都是“真人”。
策略三:給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教孩子面對自己缺失的態度
史帝夫先生的正在上小學的兒子在周末要去郊游,史帝夫先生問他兒子都做些什么準備。他兒子告訴了父親他的計劃,史帝夫先生發現計劃中有些缺陷,但是不會產生太大的危害。這個男孩郊游時忘了帶自己的食物,史帝夫先生知道,他跟那么多同學一起出去,是不會餓著的。在郊游回來后,史蒂夫問兒子:“從這次郊游你體會到了什么?”
這個小男孩回答到:“我知道了我是多么恨波洛尼亞香腸。”
史帝夫不解地問:“你這是什么意思呀?”
兒子說:“人們只愿意借給我這種香腸。”
史帝夫說,“好了,你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出游你打算怎么辦呢?”
兒子答到:“我要帶一桶雞肉自己吃,帶一些波洛尼亞香腸給那些忘了帶食物的笨蛋。”
關于缺陷與滿足的寓言
作者: Shel Silverstein 謝爾.希爾弗斯坦
書名: The Missing Piece 失落的一角
譯者: 林良
(略)
策略四:嚴格的紀律或約束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 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真的,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路口的紅綠燈限制了司機,但是卻讓繁忙的交通流通起來,但同時也給了司機更多的安全感,而交通信號燈的失靈只會造成交通的阻塞,讓司機更謹慎,同時也很沮喪。 人都需要一定的紀律或越束,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需要清楚地知道,哪些行動是父母允許的,哪些行動是父母絕對反對的,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哪些地方是禁止的,孩子們了解了這些,他們在允許地方就更自在,更能展現自己的個性;而在他作不允許的事時,受到責備也就不覺得委曲。
當然,規則是人制定的,隨著孩子的年齡、周圍的環境的變化會有所變化。
策略五:謹慎的運用競爭和比較
重視合作,淡化比較
面對眾多的比較
你怎能讓你的孩子場場勝出?
你正在比嗎?作者:張忠謀
1~4歲 比可愛
5~7歲 比聰明學藝(幼兒園)
8~12歲 比成績(小學)
13~15歲 比cool(初中)
16~18歲 比帥(高中)
19~22歲 比女友(大學)
23~25歲 比學歷(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