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往往非常關心孩子的學識成長和脾性養成。那么對于后者的脾性養成,這一點可能更多依賴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環境以及人、事等來培養,而家長們對于孩子脾性養成的重點就在于孩子如果對于某些方面出現錯誤認知時,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正常塑造思想觀念。
對于學識成長,則更多地依托于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而不管是這二者中的哪一部分,其實都是我們的家長們非常關心的,因為孩子們的學識成長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基礎能力能夠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層次,而孩子們的脾性養成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是否能夠在待人處事上做好,所以這兩方面的重要程度其實是不相上下的。而我們今天想要和我們的家長孩子們來討論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做好對于孩子自覺度的培養?
對于孩子自覺度的培養這個話題,其實對于我們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都是有關的,從孩子們的學識成長方面來說,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孩子能夠具備較高的自覺度,那么孩子對于學習就是具備有積極性的前提的,而這對于孩子做好學習那無疑是有非常大幫助的。而從孩子的脾性養成角度來看,自覺度培養本身其實也和孩子脾性養成有很大關系,因為自覺度本身也屬于一個人品性的一部分,而這也就和孩子的脾性養成有一定關系,所以今天我們也放在這里一起討論,希望能夠和我們的家長孩子們一起討論出一些有幫助的信息。
首先,對于孩子的自覺度培養,我們希望家長們可以思考從孩子自身積極的角度出發去做這件事情,盡可能減輕將這件事情變成一個任務式的安排讓孩子去做。其實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過不少我們覺得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有些家長在為孩子做好了一些想法計劃后,在沒有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情況下,就直接幫孩子做好了安排,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就像是被推著去做了這件事情,那么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其實就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去做這件事情。我們也就此情況和不少家長進行了溝通,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的想法很可能是因為與孩子溝通會花費較高的時間成本,同時還擔心孩子在經過了溝通后也是不想去做這件事情,所以干脆就直接為孩子去做了這項安排。
但是今天我們想和家長們說,這是不利于孩子們成長的。我們不否認這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快一件事情的進展,但是這樣的做法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當中,程度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有這兩個方面:一是可能會影響孩子們對于家長的信任,二是如果長期如此可能會讓孩子養成習慣性接受安排的心理。前者可能造成此后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無法處于一個比較好的狀態,而后者則可能造成孩子此后缺乏積極性和自覺度。
所以,對于孩子自覺度的培養,通過上面的分析討論,相信不少家長孩子們也能夠比較容易看出這其中的問題,尤其是自覺度的培養其實還關系到孩子的學習成長以及脾性養成等方面。下面我們想和大家簡單說說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自覺度:
第一,我們要注重引導孩子自主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們可能會在無意識中習慣性用主動的形式去培養孩子,這其實也并沒有錯,但是我們可以將教育做得更好,其實我們更建議家長們可以用引導的方式來培養孩子,因為在引導的過程中,孩子往往也能夠更好地調動自我思考能力,而這樣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比起家長們直接教會孩子知識,這樣的方式其實在更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第二,對于孩子出現懶惰的情況,我們要減少讓孩子在任務式體驗中去做這些事情,還是一樣的,我們建議家長們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去對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做好規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對于孩子思想的尊重和引導,而不能完全依賴于我們的想法去給孩子做安排,這無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
第三,對于孩子自覺度的培養,其實和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似的,我們還是要做好和孩子的溝通,而不能僅僅只關注我們想做的那一版塊教育本身。在孩子成長教育中,家長們的陪伴和溝通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這也是我們需要去做好的方面。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僅僅需要注重對于孩子是否能做好學習,是否擁有好的品性,還要去注意每一個小的方面,因為這每一個小的方面,都有可能是對于孩子的整體起到影響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