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情緒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抽象存在。因為人的大腦可能因為周圍環(huán)境的一些因素改變而產(chǎn)生一些情緒變化,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就會因為接收到這些因素改變所帶給我們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一些情緒上的波動。而我們今天想和家長們討論的,其實也和情緒有關(guān),那就是,我們認為:孩子的情緒也值得被尊重。
因為在近期和一些孩子的溝通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孩子認為:自己在生活中所表達出來的情緒并沒有得到大人們的尊重。而在我們進一步和孩子們就這一方面進行溝通后,發(fā)現(xiàn)問題其實并不僅僅只存在于情緒這一個方面上,從這件事情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其實是家長們內(nèi)心對于孩子想法的不認可。我們在這里簡單說一句話:“你還小,爸爸媽媽是為了你好,自然會為你思考周全,所以你要相信爸爸媽媽為你所做的安排。”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不少的孩子往往也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當孩子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又有可能會直接被我們的家長們所否定。我們也和孩子們進行了溝通,通常自己的想法會被家長否定的概率有多大,大部分孩子表示這種頻率達到了“經(jīng)常”。
而我們長期對于孩子所表達的意愿進行否定會可能產(chǎn)生什么影響呢?其實答案很明顯,大致可能體現(xiàn)在了自信度上。長期被打擊的孩子,是非常容易不自信的。我們也曾與一些家長們溝通過這個話題,而這其中有家長這么說:“但我覺得這并不是打擊孩子,只是因為孩子的想法確實比較幼稚,我也是從孩子未來發(fā)展自身出發(fā)去考慮的。”
我們能夠理解天下父母心,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但是我們也要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允許思想差異化,只有思想具備差異化,才有發(fā)展的未來可言。而對于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比較幼稚,我們也可以采取一定溫和的語言來引導(dǎo)孩子表達自己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想法的原因所在,其次的,我們在了解了愛護自己想法來源后,再去思考孩子的想法是否可行,而非一棒子打死,這樣的做法非常容易造成孩子不自信,而長此以往,還會打擊孩子和家長溝通表達想法的積極性,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要從長遠來考慮對于孩子的教育,才能夠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點,也才能夠更全面地來考慮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