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圍繞在孩子身邊的通常是孩子的家長、老師、同學、朋友們。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會是孩子的陪伴,而每個人也都會是孩子的老師。因為在這世界上,每個人的存在其實對于自己身邊的人都是具備有一定影響的,只是這個影響可能體現在正面,也可能體現在負面。而在孩子的身邊,每個人或每件事對于孩子的影響程度大小,其實往往也就取決于孩子對于這個人或是這件事的興趣程度。而我們今天就想來和我們的家長們談一談這個話題:及時感知孩子的興趣導向很重要。
我們前面之所以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既會是孩子的老師,也會是孩子的陪伴者,其實原因就在于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沒有可能出現有一個人能夠始終僅僅只作為孩子的陪伴者的身份出現在孩子的身邊,也沒有可能出現有一個人能夠始終僅僅只作為孩子的教育者的身份陪在孩子身邊。這么說可能有點繞,陪伴應該不難理解,其實就是指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們的身邊哪怕只是停留片刻,這段時間其實也是一種陪伴,而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老師的理解可能更多地是存在于教授知識的老師,但是我們在這里指的是一個更大范圍的定義,可以說是“引領者”,其實之所以說是老師,就是因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具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不經意間所注意到的事物,都有可能會成為我們模仿的對象,通過模仿在很多時候其實是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很多能力的。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對于這一方面討論這么多呢?其實這很重要,我們在對于孩子的教育中,孩子會進行模仿的可能大概有兩種:一是孩子身邊有人讓孩子去做這件事情,可能是家長或者老師;二則是孩子自發感興趣想去模仿。而在這兩種情況里,一般而言哪一種情況最終呈現的學習效果更好呢?答案其實很明顯,一定是第二種,因為這種情況是孩子自發的想法去學習,所以這是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而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們會基于自身對于這份興趣從而引領自己更好地去主動努力學習,而興趣往往就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因為在感興趣的情況下去接觸一件事情,很多時候其實也就能夠給予孩子更大的動力去努力學習做好這件事情,所以興趣很重要。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時候其實并不會太多地利用孩子對于事物的興趣去更好地引導孩子學習和成長。這其中的原因我們經過與多數的家長孩子們溝通后也發現了問題所在: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要利用孩子們的興趣去引導其實是比較難的,因為在對于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帶有對于孩子經過這段學習后的收獲具備有一份期待,而這就很容易導致我們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會因為具備有較強的目的性而導致我們很難更好地去觀察到對于孩子而言,有哪些細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和利用的。比如對于在我們引導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孩子或許會在某一個時間點表現出一定的興趣,而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抓住孩子感興趣的這個點,并利用這個點去做一個正確的引導其實就能夠非常有效地幫助孩子們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去以興趣為導向來引導孩子學習。
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是對于哪一個細節,其實都如我們此前所說,要做好對于孩子的教育,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注意好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點,因為可能抓住了某一個細節,就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做好這件事情。而教育是融合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在這當中,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具備有靈敏的目光,能夠及時抓住孩子對于每一個點的興趣度,正確利用這些興趣度來引導孩子做好成長的每一件事情;還需要及時抓住對于孩子成長所需的每一份“營養品”,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一份心靈雞湯,這些都是對于孩子成長所必需的思想維護存在;更需要做好對于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過程中的需求點了解,因為在一些時候,可能孩子是不會主動伸手要糖的,但是并不代表這顆糖孩子不需要。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需要具備有靈敏的目光,這里面,雖然我們重點談了興趣導向,但是對于孩子的關心,其實是應該面面俱到的,如果家長們感興趣,我們也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和大家細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