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基諾特,把家長不宜對孩子講的語言歸納為十種,叫作十忌: 1、忌惡語。不要說:“你這個傻瓜” 。 2、忌侮蔑。不要說:“你簡直是個廢物” 3、忌責備。不要說:“你又錯了,真是糟透了。” 4、忌壓抑。不要說:“信嘴,不要再說了。” 5、忌強迫。不要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 6、忌威脅。不要說:“我再也不管你了,滾吧” 。 7、忌哀求。不要說:“小祖宗,我求求你好嗎?”。 8、忌抱怨。不要說:“你這孩子,真叫人傷心” 。9、忌許愿。不要說:“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10、忌諷刺。不要說:“你可真行,還真做這事兒!”
教育子女的10個時機
(一)新學期開始時:新的一年、新的學期開始或孩子進入新的學習環境時,會有一促新產意識、新的能力,此時家長因勢利導,便會“旗開得勝”。
(二)享受成功喜悅時:家長若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三)感受到委屈時:家長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和嶼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更易于接受家長的告誡。
(四)老師來家訪時:家長應把孩子的長處告訴老師,同時以希望的口氣提出孩子的不宜單純“告狀”。
(五)有困難、失敗時:家長不是訓斥,而是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予指點,幫助其走出“困境”。
(六)有較大過失時:這時家長的理解、同情、體諒是孩子最需要的,循循善誘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七)對某種事物還有濃厚的興趣時:發現孩子對某事物產生興趣時,窗應積極支持、鼓勵,培養孩子的興趣是最為重要的。
(八)有較大的團體活動時:這個時候是教育孩子遵守紀律,為團體爭光、培養團體觀念的極好時機。
(九)他人取得優良成績時: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孩子往往會暗下決心,家長要抓住此時機,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一時的熱情變為恒我訴行動。
(十)作客或有客人時:一般來講,孩子都喜歡聽好話,不愿在別人面前丟臉,所以家長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談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恰當地提出希望。
請家長為孩子準備四顆糖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名叫王交的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后,命令王交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交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交驚疑地接過糖果。隨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塊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交更驚疑了。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交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交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
讀罷這則故事,我們都會對陶老高超的教育藝術而鼓掌。我們擔負著教育孩子成長重擔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做家長的就應該學習陶老的教育藝術,從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開始,由于孩子年齡小,犯錯誤是經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位哲人曾說過:“孩子是伴隨著錯誤成長的。”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做家長的責任就是一次次把孩子從錯誤的邊緣拉回來。可是現實中有些家長對待孩子錯誤的方法卻不正確,他們要么對孩子的錯誤聽之任之,一味順從,對孩子百般溺愛;要么就采用粗暴手段,使其屈服,對孩子輕則吹胡子瞪眼,重則拳腳相加。前者使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小養成許多壞習慣;后者則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造成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礙。作為一名稱職的家長,既不能因為愛孩子而一味嬌慣,也不能以嚴格要求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傷孩子幼小的心靈。
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像陶老那樣,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看待孩子的錯誤,學習陶老的教育藝術,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析情入理的分析,對孩子先肯定,讓孩子在和諧的氣氛中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溫暖的春風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塵,讓愛充滿孩子的心田,在愛的氛圍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作為一名家長,你給自己的孩子準備好四顆糖了嗎?
愛孩子就別當四類家長
面子型家長:這類家長對孩子持否定與排斥的態度。有一位父親,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領導,當孩子的“一模”成績只夠三本線,與他的期望有很大偏差時,他生氣地說,“我怎么有你這樣的窩囊廢兒子。”兒子眼淚嘩嘩地流下來。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喪失信心。
陀螺型家長:這類家長情緒不穩定,家長的態度隨著孩子的變化而變化。無論孩子回家和家長說什么事情,家長馬上隨著話題像“陀螺”一樣旋轉。有個考生告訴家長,說他的成績忽上忽下,擔心高考時發揮不穩。家長馬上著急起來,萬一高考趕上孩子發揮最差時候怎么辦?媽媽眼淚汪汪,好像孩子真的已經考砸了,這更加劇了孩子緊張情緒。
物質型家長:這類家長只顧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不關心孩子的切身感受。有的家長說,這段時間他們不敢惹孩子,孩子要什么就買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可是,他們又常常不注意說話方式,有時會跟孩子說“你要是考不好,別怪我們,那是你的事。” 其實家長這話表面上是說給孩子聽的,實際上是家長自己安慰自己。
控制型家長。這類家長愛一切包辦,他們希望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不能有片刻放松。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進了家門,把書包放下,聊幾句當天校園的生活與學習情況,孩子的爸爸就大喊著要孩子去學習。這位父親就屬于一切包辦的控制型家長,孩子必須按他的要求時刻把心放在學習上,每分鐘都要用在學習上,一切作息以學習為目標。這位父親的控制行為遭到孩子的強烈反抗,孩子哭著憤怒地和父親爭吵,然后一眼書也沒看,在哭泣中睡著了,父親則氣得渾身發抖。
家長再有閱歷,再有水平,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參加高考。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能考個好成績,并且每個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當家長的行為和愛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馳時,就很難給孩子創設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高考在即,奉勸家長別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家長要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安排好屬于他們自己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