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行業性質,我們也經常會與一些在校大學生溝通,而對于大部分的大學生們,我們發現大家普遍都存在有一個較為相似的問題,那就是對于我們的未來,其實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規劃的。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面向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們開展了相關調查,我們發現,這其中,處在大二年級的大學生們對于職業生涯的規劃制定是比較缺乏的,而對于大一或是大三、大四的大學生們而言,在職業生涯的規劃制定方面,大部分可能也沒有做得比較完善,所以我們今天也想在這里借著這個機會和廣大的大學生們來談一談關于自身在對于未來或是具體到職業生涯上的一個規劃制定問題,應該如何去思考和實施才能幫助我們自身在當下去做好一些對于未來生活及工作的準備。
首先,在我們打算對于一件事情的規劃時,我們一定是首先需要思考我們為什么需要做這份規劃,為什么要思考呢?其實很多人想不明白,而對于想不明白為什么要思考這個問題的人,我們也發現基本就是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的。其實這也是因為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存在有“從眾心理”,從眾心理,百度百科對其的解釋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身邊的一些人在做一些你所沒有去做的事情時,你根據這件事情對你的吸引力可能也會盲目跟從去做這件事情,但是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不太清楚自己去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和初心,只是單純認為:別人在做這件事情,那么我也要去做這件事情。而這對于自己的影響其實在很多時候是多方面的,因為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做事情很多時候因為我們不了解目的,所以就會因此導致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缺乏了動力,甚至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夠比較高效得找到方向。所以我們在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做好對于目的的明確了解。
上面這一塊其實我們就是想向大家強調一點:對于做好職業規劃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認識到這對于自身未來有什么樣的影響。這樣我們才能夠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情,也才可能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去努力和發展。
其次,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去考慮:
第一,我們要思考我們希望未來的自己是從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其實對于這一方面,一般來說離不開四個方面的思考:一是興趣工作方向,二是當前學習對口方向,三是發展前景較好方向,四是身邊較多人憧憬的工作的方向。所以在這當中,不管是從哪一點出發,我們都希望廣大大學生們可以思考好:這是不是我冷靜思考下的答案?而這又是否真的是我內心所期望自己在未來去從事的工作方向?做好這個思考,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第二,我們要思考對于我們所期望自身未來所從事的工作方向是否是自身所感興趣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可能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比較頻繁聽到,但事實上,將“老師”替換為“引導者”,那么這句話其實也對于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有非常強的適用性。因為未來的工作生活是非常漫長的,所以興趣對于我們自身而言也就非常重要。
第三,在前面兩者的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確定對于這份期望工作,自己當前或通過一定時間的努力是否可能勝任這一方面的工作崗位。如果目前的能力不足以支撐自己勝任所期望的工作崗位,那么我們就要大概評估一下自身在未來一段時間里經過一定的努力是否能夠將所缺失的這部分能力補充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時間長短以及難度高低的細致評估。
第四,在前三點都確定完畢且獲得肯定答案后,我們就可以開始規劃自己在大學生活中接下來的每一學年里可以做什么來為未來的這份期望工作奠定一個基礎。這里的規劃我們建議大家采取“由大到小”原則,也就是從大范圍開始規劃,然后逐步展開。既然擁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那么我們就可以思考對于這個目標的實現我們需要“擁有”什么,從這里逐步去對于自身在一定時間長度里所獲得的成果進行計劃,再將時間長度逐步拆分開來計劃,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個盡可能完整的規劃。
所以,對于廣大的大學生們而言,其實在做好職業規劃這一項上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大部分的高校也會在這一方面上去開設專門的課程,那么對于我們的大學生們而言,如果對于這一方面比較迷茫,我們也可以通過與老師同學們的溝通去幫助自己更好地做好這份職業規劃,對于自己未來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和更為有力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