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有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我們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所在,而只有通過對別人進行知識教授,才能夠知道自己對于這部分知識的困惑所在。所以在這里面也就蘊含了兩個關于學習的關鍵點——學習知識和發現問題。當下的家長們之所以對孩子們的學習上心,其實也就是因為對于孩子的人生道路而言,學習會是最為常見且好走的一條道路,所以對于孩子們的學習,家長們總是付之以百分之百的關心,希望孩子能夠在學習的路上走得又遠又好。
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而言,卻并不一定能夠意識到學習之于自己的重要性所在,也正因為此,不少孩子對于學習的態度并不會太積極,反而更喜歡學習以外玩樂的事情。所以在這里,我們的家長們也就充當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長們可以說是孩子成長和學習路上的指導者和幫助者,因為比孩子年長,有更加多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所以家長們比孩子更清楚為了未來的生活孩子們應該在當下做怎樣的努力,所以這也是許多家長會對于孩子的學習非常上心的原因所在。
在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許多孩子對于知識的學習總是反復地學不好,而家長們在這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我的孩子比別的孩子笨呢?所以才一直學不會。我們想告訴家長們:有這個可能性,但其實這個可能性的概率并不大。因為我們要清楚一件事情,人類發展至今,已經到達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階段,那么對于這個階段,普通人的智商其實在出生時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并不會很大,更多地是受后天環境的影響,當然這其中也存在個別個體由于特殊原因導致的智商偏高或是偏低,但這些也只是少數的存在。
所以,大部分時候,不是因為孩子笨,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可能存在問題,又或是孩子在學習上用錯了方法等等,這些都是可能導致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所在。今天我們就來單獨談談第一個方面,關于孩子學習態度的問題,我們想和眾多家長們談談:引導孩子主動學習,對于孩子學習的影響是莫大的。
首先,我們想請家長們觀察一下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是否經常存在這樣的現象:學習要家長和老師們喊著才會去學習,作業總是拖到很晚寫,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產生了厭學心理等等。那么對于這些情況,如果在孩子身上有出現較多種,很可能孩子就是存在不主動學習的情況。
要知道,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是存在根本的差異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做什么事情,主動去做和被動去做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主動去做代表我們有做這個事情的動力,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心態是比較積極的,而這也會對我們做這件事情的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是一個正面的影響。而被動去做一件事情可能在事情的開頭,就不是我們意愿上愿意去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可能一開始就不會去思考我們是否有必要、又是否愿意去做這件事情,所以這對于我們做這件事情其實在事情的開頭就起到了一個負面的影響,那么這可能就會影響我們沒辦法做好這件事情,或者降低我們做好這件事情的效率。
看到這里,相信我們的家長們也能夠很好地理解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性所在了,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和家長們簡單說說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第一,以興趣引導孩子。對于做好一件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對于幫助孩子建立對于學習的興趣心,是幫助孩子主動學習的關鍵點。
第二,用一些恰當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對于學習的主動性。這里我們要強調兩個字:恰當。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乏可以見到家長們用金錢獎勵來引導孩子學習,但是這雖然對于孩子的學習有一定積極的引導,卻不太利于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所以我們建議家長們可以用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取代物質獎勵。比如帶著孩子去做他喜歡的手工,帶著孩子去動物園認識了解動物等等,這樣不僅對于孩子有一個好的引導主動學習的作用,還可以讓孩子增加自身認知。
對于孩子的學習,我們建議家長們還是更多地做好和孩子的溝通,因為只有溝通,我們才能夠清楚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當前對于學習上所存在的困惑,進而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