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霏微,憶來尤新。流年的浪花總在洗刷著我們的心境,抹去點滴記憶。而那些小到令人難以察覺到的感動,卻在不經意間帶來溫暖。
那年冬天,我遇到了這樣一個女人。
在喧囂馬路的一旁,她穿著厚厚的羽絨服,站在一輛三輪車和一個煤氣罐的中間,低頭做著手中的活計。
我朝她走去,看清了她的動作:她揮動著手中的菜刀,刀刃與菜板相碰,發出極有節奏的“咚咚”聲,只幾下便已經把肉剁好她麻利地將肉餡裹進面團,放進旁邊生著火的爐子里,轉頭又揪下一個面團放在案板上,伸直胳膊奮力揉著,小車不時發出“吱呦”的聲響,似乎在抗議她的動作太過用力。
她在百忙之中抬起頭來,一張五官極其普通的臉,眼睛微微瞇起,笑著問我:“要什么?”
要在這么簡陋的地方吃早餐嗎?我有些遲疑,卻還是點點頭,說道:“要一個鍋盔和一杯豆漿。”
她又繼續忙碌起來,我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漸漸被她的手所吸引。她的手很粗糙,關節粗大,看得出來是常年勞作所致,但是手指和指甲卻清理得很干凈,看不到一點污垢。
我突然好奇起來,問她:“阿姨,您在這里干多久了?”
她愣了一下,抬頭看我一眼,又很快低下頭來,答道:“三四年了吧。”
我同她交談起來,大概了解了她的生活軌跡:她每天四五點起床,收拾好東西,趕到東門賣。我問她:“每天都是如此,不累嗎?”
她說:“天天都這樣,已經習慣了。沒啥大本事,能一樣是一樣,把這一樣干好就不錯了。有好多人早上就愛吃我家的鍋盔,我不能讓人家沒有早飯吃。”話到最后,語氣中染了點點自豪,她再次瞇起眼,微微笑著。
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張臉,此時卻因這個笑容變得鮮明起來。我又一次認真看著她手中的動作,心底突然對她尊敬起來她對于生活、對于自己職業的熱愛,是我未曾想到的。我以為,她會抱怨生活給予她的不公會厭煩這個卑微的職業,會嫌棄自己處于社會最底層、城市最角落。可是她沒有,她依舊認真地生活,認真地工作,認真地看待自己的價值,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客人。
這大概就是梁啟超先生所說的“敬業與樂業”的最好的體現吧。一個勤奮認真的人,傾其所有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即使再簡單,再平凡,其價值也高于那些碌碌無為、一無所獲的懶惰之徒。把自己的勞作融為點點滴滴的快樂,積累在心底,最終筑成幸福的高塔,這便是凡人小事的背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