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注意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數學知識
朗讀古詩巧解幾何題。如湖北黃岡市第15屆語文競賽題:“湖靜浪平六月天,荷花半尺出水面。忽來南風吹倒蓮,荷花恰在水中淹。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夫始發現。落花距根二尺整,試問水深尺若干?”這類題是以“知識滲透”和“能力遷移”的方式,使學生盡可能將所學的有關知識組合成結構較復雜的知識鏈條,以拓寬學生運用語文能力的天地。
二、 注意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物理學知識
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可以給學生講解光線沿直線傳播,而聲音可以繞過障礙物進行傳播。“聞其聲而不見其人”時,我們也能聽得出是哪位熟人在講話,這是因為不同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這樣在古詩文教學中適當滲透物理學知識,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加強素質教育。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三、 注意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化學知識
朱熹的《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們在欣賞春天風和日麗、生氣勃勃、百花爭艷、萬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的同時,又思考:“花為人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情趣,花怎么會有各種美麗鮮艷的色彩呢?”這由于花瓣的細胞中存在著色素。花青素遇到酸就變紅,遇到堿就變藍的緣故。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記憶,激發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去創造更加幸福的明天。
四、 注意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生物學知識
據顧棟高對《毛詩類釋》的材料統計:“《詩經》中出現的動植物各物之名,谷類有二十種,蔬菜有三十八種,藥物有十七種,草有三十七種,花果有十五種,木有四十三種,鳥也有木名一樣多,而馬的異名有二十七種,蟲有三十七種,魚有十六種。這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在生產斗爭中積累下來的廣博的知識。”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