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上學的路上,都可以看到許多同學擁擠在一起買早點,而這家“店”的老板,是一個總是笑呵呵老大爺。
老大爺穿著很普通,甚至有些破落,一頂掉色掉得發白的趙本山式的帽子,丟了幾顆扣子的破舊深藍馬夾,軍綠色的褲子。而他的那個搭在人力三輪上的早點鋪卻十分整潔,閃閃發亮的不銹鋼盆,沒有一個污點的白色紗布,從沒一點雜物的搭在三輪的木板。因為這個早點鋪的整潔,總有不少同學在這里“消費”,甚至會和這個笑呵呵的老大爺聊起天來。
有一天,熟悉的身影沒有照常出現在上學路上。
學校里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不少同學那天沒有吃上早點。我們也紛紛議論,生病了?搬家了?受傷了?雖然我從不在那兒解決早點問題,但我還是和其他同學一樣擔心老大爺的安危——因為他已經成為我們的朋友了。
后來據說老大爺因為無證營業,早點鋪被城管沒收了。他該如何繼續維持生活呢?我們又紛紛擔心起來。
一個周末,我和幾個死黨根據另一位同學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這個老大爺的“家”——一個破舊陰暗的地下室,地下室門前堆滿捆好的塑料瓶、廢紙板。老大爺似乎比以前老了幾歲,但依舊笑呵呵的,十分熱情地把我們請入他的“寒舍”。
老大爺佝僂著腰,仍是原來的裝扮,蹣跚地彎腰走進了地下室。我們猶豫了一下,也尾隨了進去。
地下室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簡陋,一高一矮兩個舊的塑料小板凳,同樣破舊的木椅充當的桌子。老大爺說,最近在附近小區收點兒廢品,日子也還過得去。
不經意間,我發現在一個角落里,有一個精致的小相框,上面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在世界之窗前的留影。精致的相框與這個陰暗的地下室格格不入,我伸手將相框拿過來,問老大爺:“這位叔叔是誰?”老大爺的臉抽動了一下,一直樂呵呵的他突然一臉哀愁:“他是我兒子。”
空氣突然就滯住了。一個同學突然起身,憤怒地說:“這個不孝之子,竟然把自己的父親丟下不管!,大爺,您不用傷心,您告訴我們他的名字,我們一定把揪出來,問個究竟!”我們也義憤填膺,應聲發泄我們的不滿。
老大爺卻急了,忙說:“小伙子,你……你怎么能這么說呢?”
我們怔了一下.
老大爺低聲說:“他,他已經不在世了……”
我們都沉默了。
原來,老大爺只有一個兒子,當年是為了響應計劃生育政策。而兒子的離去使這個家失去了頂梁柱,老伴不久也因悲傷過度,離開人世。無依無靠的老大爺只得自謀生路,狐獨地度過余生。
古人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我們社會如何對待這些失獨家庭呢?無論是網上還是電話都無法查詢到有任何可以對失獨家庭實施救助的機構,有的僅僅是僅能提供他們溫飽的補助金。21世紀經濟飛速發展的大中國,是否忽略了一些對人民必不可少的東西——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我想,我知道我的夢想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