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中國古代史測試題
第Ⅰ卷 (本卷共計7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小題2分,共計70分)
1.在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中,深圳先民們在大鵬半島的咸頭嶺留下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生活遺跡。咸頭嶺先民的新石器時代約相當于( )
A. 元謀人時期 B.北京人時期
C.河姆渡時期 D.堯舜禹時期
2.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曾播放過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下列
場景可能出現在專題片中的是( B )
①北京人從自然界獲取火種御寒照明 ②傳說黃帝發明舟船、衣服等
③河姆渡人住著半地穴式房屋 ④半坡居民種植糧食作物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夏朝建立于約公元前2070年,這一年屬于公元前
A.公元前20世紀前期 B.公元前20世紀后期
C.公元前21世紀前期 D.公元前21世紀后期
4.根據右圖判斷,與其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5、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強調:“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此名句出自( )
A B C D
6.下列關于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評價正確的有
①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②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③在爭霸過程中,許多國家都以改革加強了自身的力量
④華夏族和其他各族頻繁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7、屬于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 墨子 D.韓非子
8.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差別很大,影響各地經濟交流,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
A B C D
9、學完鄉土歷史后,小明知道了深圳在古代屬于南海郡,這個郡最早應該在下
列哪個朝代設立( )
A.秦朝 B.漢朝 C.隋朝 D.元朝
10、下列不屬于秦始皇統一全國措施的是
A.統一貨幣、度量衡 B.把鑄幣權收歸中央,鑄五銖錢 C.統一文字 D.開鑿靈渠
11. 秦始皇、漢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為中華民族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們在處理以下某一方面問題時態度截然相反,這個問題是 ( )
A.國家統一問題 B.外族入侵問題
C.中央集權問題 D.儒家思想問題
1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當時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國勢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D.促進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A.秦朝對今西北地區的管轄
B.西漢對今新疆地區的管轄
C.唐朝對今西北地區的管轄
D.清朝對今天山南北地區的管轄
14、“……由是曹之勢力,不能復至南方,而三國 之 勢遂定”,奠定這一局面的戰役是( )
A. 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長平之戰 D.巨鹿之戰
15、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斷。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別是( )
A.蜀、東晉、金 B.東漢、南宋、隋 C.蜀、東晉、隋 D.蜀、西夏、元
16. “皇帝總是對胡漢聯姻龍顏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應聘各漢族臣僚的女兒之姻緣。他還把自己的鮮卑復音姓氏改稱‘元宏’。”“皇帝”這些做法的歷史作用是( )
A.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 B.完成了國家大一統
C.抵御了外來侵略 D.促進了民族融合
17、隋唐時期,一批牡丹花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依次需要經過( )。
A.邗溝—江南河—通濟渠 B.江南河—通濟渠—邗溝
C.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D.通濟渠—江南河—邗溝
18.下列可為了解唐太宗提供最有效信息的文獻是( )
19.唐朝詩人孟郊賦詩一首;“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人的這種心情與唐朝的哪一制度有關?( )
A.科舉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八股取士制
20、南宋時期,潮州人王大寶參加廷試(殿試),中榜眼(進士第二名),后來成為嶺南名宦。殿試制度的創立者是( )。
A.隋煬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21.初二﹒一班學生舉辦主題為“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圖片展覽,下列圖片應該入選“盛唐篇”的是( )
|
|
|
|
①地動儀模型 |
②曲轅犁 |
③筒車模型 |
④羅盤針模型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④
22、.北宋初期紙幣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 B.銅錢和鐵錢攜帶不便
C.宋代造紙業相當發達 D.政府支持發展紙幣業
23.屬于宋代豪放派詩人的是
A.陸游 B.李清照 C.岳飛 D.辛棄疾
24.元朝宣政院所轄之地大致位于右下圖中的( )
25.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最有特色的表現是( )
A.廢行省,設三司 B.設廠衛等特務機構
C.廢丞相,設六部 D.設立殿閣大學士
26、航行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與該材料密切相關的事件是( )
A.張騫通西域 B.哥倫布到達美洲 C.鄭和下西洋 D.麥哲倫環球航行
27、1662年,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是
A、鄭和 B、戚繼光 C、康熙帝 D、鄭成功
28.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胡蘆畫不難,胡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胡蘆,要把胡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沒有任何地位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29、清代詩人龔自珍有首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該詩直接抨擊的是清朝的( )
A.經濟凋敝 B.文化專制 C.君主專制 D.官場腐敗
30、清朝前期統治者處理邊疆民族關系時,“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能夠印證該特點的是( )
A.冊封達賴、班禪 B.鄭和下西洋 C.澶淵之盟 D.遷都洛陽
31.清政府規定:“外國商船只準在廣州一口通商貿易;對中國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歸則不準回國。該規定說明清朝 ( )
A.禁止對外貿易 B.實行閉關鎖國 C.加強思想控制 D.鼓勵商業發展
32.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乾隆帝致英國國王書:“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B.閉關并非完全斷絕往來,而主要表現在對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閉關政策。
D.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與世隔絕,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
33. 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
A.隋唐時期的科舉制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
B.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
C.明清時期“八股取士”鉗制了人們的思想
D.“八股取士”使讀書人失去了自由報考的機會
34.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階段及其特征的歸納描述,正確的是( )
A.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起源 B.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C.宋元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D.明清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35、下圖是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a、b、c、d代指4個朝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a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②d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 ③b、d兩個朝代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 ④a、b、c、d都是大一統的王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 (本卷共計30分)
36.閱讀下面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4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推動著思想解放和社會的進步。
材料一:讀圖:
鐵農具和穿有鼻環的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
材料四:有人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每十年都有一次大發展。集成電路從無到有僅用了2年,激光器僅用了1年的時間。從1973年研制成功的第一臺微處理機到20 世紀80年代初期,微處理機已更新了四代。
問題一:材料一的現象最早出現在什么時期? 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2分))
問題二:材料二指什么歷史事件?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這一事件的歷史作用。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間有何內在聯系?(3分)
問題三:材料三中提到的印刷術在北宋有著怎樣的發展?指南針廣泛運用于航海是在哪一時期?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談談指南針的外傳對歐洲社會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材料中“……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其中“精神發展”具體指的是在歐洲興起的什么事件?(4分)
問題四:材料四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核心)是什么?它使人類進入什么時代?(3分)
答:
問題五:結合以上材料我們可以得到哪些認識和啟示?(2分)
3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共16分)
材料二:北宋都城開封買賣通宵達旦,金、銀、彩、帛等“每一交易,動輒千萬”。南
宋臨安城“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無空虛之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機構管理貿易。《宋史》曰:“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問題一:材料一中的圖一、圖二分別反映我國對外交往的哪些史實?(2分)它們分別帶來什么積極影響?(2分)
問題二: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括宋朝海外貿易空前活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宋史》曰:“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說明我國古代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問題三:閱讀材料三,圖三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1分)結合所學說說該政策產生了哪些影響?(2分)
問題四:圖四反映了當今中國哪一政策?是在什么會議上確定的?(2分)
問題五:綜合上述材料我們得到哪些啟示?(至少兩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