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教授不是提出這個觀點的第一人,在她之前有很多學者、教授都就學會提問及其對創新的作用談過看法。但據記者了解,現在上海各種學術講座、科普類報告會不少,聽眾也很踴躍,不過爭先恐后提問的情況還不多見,個別演講會或報告會在進入聽眾提問環節時還會出現冷場的尷尬。尤其是一些國內知名專家的報告會,常常會發生聽眾不敢提問的情況。市科協普及部部長趙衛建覺得,相較于國外此類講座的提問盛況,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內聽眾質疑精神不夠。
上海師范大學化學系賈能勤教授向記者說起了他讀博時的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有關介孔材料的報告會,在會上,他問了一個介孔材料孔徑的問題,報告人的答案讓他為之一振,該介孔材料直徑的大小竟然與蛋白質、酶的分子直徑非常接近,如果將介孔材料作為蛋白質、酶的固定材料,意味著就能長期保持酶的活性了。實驗證明這個想法非常有效,而且在當時屬于比較領先的做法。因提問大大受益的賈老師從此養成了提問的習慣,并多方鼓勵自己的學生敢于和善于提問。
針對現在各類講座增多,而提問欠踴躍的情況,很多科教工作者認為,提問不夠熱烈的根子還是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如果不改變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從小就被要求接受所有的既有知識,而不是學習如何質疑,久而久之,青年人最可貴的不囿成規的銳氣就淡化直至消弭,提不出問題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應當把學會提問、培養創新思維納入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和敏銳的心。
今天,你提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