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覺得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孩子在和家長溝通時要有選擇性,如果媽媽無法開啟孩子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有效地和孩子進行交流。因此,父母要想扎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實現有效的親子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教育孩子,愛是基礎。在這方面,自己做得相當不錯,每天好吃好喝把孩子侍候得像個小皇帝,但是,父母媽媽只是一味愛孩子,卻忘記了向孩子索取。于是,孩子們學會了接受媽媽的愛,根本意識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什么愛,放映在行動上,就是自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需要父母永遠活在父母的保護當中,他們渴望能夠獨立地做一些事情,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及時把握時機啟蒙,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不讓孩子分擔家務,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代為打理,長此以往,就會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的個性。
大部分父母和孩子之間雖有溝通,但效果不是明顯,其主要原因是父母居高臨下,把自己擺在一個一等的位置上,二是父母不太尊重孩子的選擇,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孩子們都有較強的自尊心,他們希望媽媽尊重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隱私。許多媽媽恰恰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自尊需要,總是認為孩子小,有些甚至在公共場所打罵孩子,揭露孩子的缺點,完全不顧孩子的自尊,當孩子沒有得到尊重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對抗的心理,或者不顧自己的顏面茍且偷生地活著,這些都增加了親子溝通的障礙。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是獨立的人,具有獨立的思維、獨立做事,自己管理自己的權利,但在現實中,子女的獨立性發展受到了父母的阻礙,這一方面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本質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母將自己的愿望,要求強加與孩子的結果,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孩子角色認知偏差,以及與父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
把握了孩子的需求,父母可以用對的方式,和孩子好好溝通,孩子才能敞開心扉,快樂地和媽媽暢所欲言。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媽媽講的話,孩子無法理解,那么溝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經常會喋喋不休,根本不考慮孩子沒有興趣聽、能不能聽自己所講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其實,這是父母對孩子溝通的目的。那么孩子喜歡什么樣的語言呢?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用語,父母的語言,可能是具體生動、敏銳有力的,也可能是空洞、干巴、軟弱。只有富有情趣,幽默的語言,才更便于孩子接受和理解,才能打開通往孩子心靈的道路。生活中,孩子會經常問許多問題,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方式為孩子解答。父母風趣、幽默的語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藝術性,孩子在快樂和交流的同時,也會吸引孩子的語言的藝術和精華。
父母要多孩子快樂,少問孩子學習。如果父母總是問,孩子在學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很多孩子都是回答是學習。父母的眼睛總是盯在孩子的學習,卻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家長試圖和孩子進行溝通,打破了家里的尷尬氛圍,但這種交流往往最后一定會被家長扯到學習上,然后進行了一番理想啊,前途。其實,關于學習的重要性的道理都懂,他們也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朋友,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實父母也孩子教朋友的藝術就是要尊重孩子的自尊。父母如果能理解孩子,是一個能夠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的父母,當孩子幼小的時候,家長更多地要帶領,教導他們,而孩子逐漸長大,家長就要和他們商量,再大一些,就應該學會想孩子請教,主動地和孩子建立朋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