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放錯時,父母一定要冷靜地對待孩子的過錯,應為一件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它的背后卻往往沒那么簡單,也許孩子做錯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許孩子做錯事的確情有可原。
總之,應當盡可能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以便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往往有很多父母在知道錯怪了孩子后,總是一句:“是我錯怪你了,但你這孩子怎么不早說呢?”帶過。課時父母大概沒想過,自已到底有沒有給過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樣“錯怪”的事情還會不斷發生,不會因為父母的道歉就根治。這是問什么呢?關鍵在于父母雖然知道錯怪了孩子,但是沒有意識到自已在責罵孩子前應該先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丁丁上幼兒園了,他是個調皮的小男孩,總是與別的小朋友發生爭執,所以不斷有小朋友向老師報告丁丁的“罪行”。就這樣不知不覺中,丁丁給老師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覺得他是個淘氣搗蛋的孩子,于是,以后每當丁丁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老師總是偏向其他小朋友,認為是丁丁不對,而丁丁對于老師的批評也總是嘟著小嘴,一臉地不服氣。有一天,又有個小朋友來向老師告狀,他說丁丁把幾盒橡皮泥放在了水里,老師一聽,頓時非常生氣,她看到丁丁就問:“你為什么把橡皮泥扔到水里?橡皮泥是給小朋友捏的,不是放水里玩的!你知不知道這樣做很不對啊!”沒想到丁丁聽了卻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反正老師也不會聽我解釋的。”老師當時沒有在意,因為丁丁確實很淘氣,他那樣做又能有什么原因呢?她有一次把一只龍蝦的大鉗子給扭了下來,結果龍蝦死了,還有一次拔了小朋友的一根頭發,害得人家哭了好久,還有一次和別的小朋友打架、、、總之這樣的事情太多了,而老師也沒錯都是批評他,而沒有給她解釋的幾盒。
可是后來,老師通過其他的小朋友了解到,丁丁之所以拔掉了龍蝦的大鉗子,是因為怕它會夾痛其他小朋友,丁丁的爸爸也告訴老師,丁丁并沒有想去把前座小朋友的頭發,而是看到她的頭上有一根草,想給她拿下來,沒想到在拿草地同時也拔下了人家的頭發,而丁丁和小朋友打架,也是因為那個小朋友先欺負了丁丁的好朋友,丁丁為朋友抱不平才和她打了起來。老師知道這些情況后覺得很后悔,難怪丁丁會說:“反正你也不會聽我解釋的。”從那以后老師特別注意丁丁的舉動,當小朋友們再來告他的狀時,她都會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靜下心來傾聽她的解釋,不光時對丁丁這樣,對其他小朋友也是這樣。
于是小朋友們越來越信任老師,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責罵孩子,而不給她解釋的機會,如果父母不管孩子是否做錯了事情,都不問緣由,直接把責任都推到孩子的身上,一味地批評和處罰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對著干。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犯錯誤時,不要劈頭蓋臉地就斥責孩子,而是應該先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讓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說清楚,然后再頂下定論,這樣才能博得孩子的信任和喜歡。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當孩子犯了一個小錯時,父母總是單憑自愿了解的情況,就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不中肯的批評和指責,當孩子想要申辯和解釋的時候,父母通常會更加生氣,人物孩子是在狡辯,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也是“不用解釋!”可以想象,孩子這個時候該由多么委屈啊!雖然父母在事后為冤枉了孩子而向她道歉,但對她的傷害卻是無法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