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十年寒窗的辛苦,就在鯉魚跳龍門前的最后階段,數萬名高中畢業生卻放棄了一度期望良久的高考,同時也放棄了改變命運的可能,這是怎樣悲愴的一幕。新聞中說,放棄高考緣于"就業難"。那么,大學生就業為什么難?如何妥善化解?顯然,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撇開金融危機影響和高校擴招因素不談,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之所以難,關鍵在于千篇一律的高等教育模式,制造了太多社會不需要甚至是不合格的"商品"。
過去,我們都知道學法律很吃香。全國就那么幾所政法院校,不管你是西北政法還是中南政法畢業,用人單位都搶著要。可現在幾乎每所大學都設有法學專業。據統計,1998年全國高校有772個法學專業點,2005年已增長到2072個,增加了1.7倍;法學本專科畢業生1998年為2.96萬人,2005年增長到16.30萬人,增加4.5倍。某大學教授說:"開設法律課程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以現有的師資力量實在承受不了。"更重要的是,這么多的法律"人才",社會沒有充足的工作崗位可以消化。
重復設置當然不只存在于法律系,很多所謂熱門專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比如新聞學專業。1994年,全國高校新聞類專業點有66個,到1999年增加了58個,平均每年增加10個左右;但從1999年到2004年這5年內,竟增加了335個專業點,平均每年增加近70個;更為驚人的是到2005年,新聞類專業點達到661個,一年就新增202個。
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認為,"高校發展既不能盲目膨脹,也不能千篇一律,關鍵在于內涵的優化,辦出個性特色,才能共同營造出良性發展的高等教育’生態圈’"。否則千篇一律的教育內容,只能培養出"千篇一律的人才",與國家和社會所需求的人才相差愈來愈遠。君不見,全國每年有數十萬計的經濟、金融專業的"高材生",但上海、廣州要建國際金融中心,仍是金融人才奇缺-因為發展金融服務業缺的是高端型人才、創新型人才,而中國能夠培養出這樣人才的大學實在太少了。
美國高校既有教學與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學,也有只提供本科教育的文理學院,還有一批學科特色鮮明的專門學院。許多高校都立足于自身特色,辦出了一流水平。比如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不拘一格,不設department(系),只設division(組)。諾貝爾獎得主鮑林是化學家,他重視化學和生物學相結合,獲得諾貝爾獎。比德爾是遺傳學家,他把遺傳學和化學結合起來,搞生物化學遺傳,也獲得諾貝爾獎-在校方的鼓勵下,他們一邊獨立思考,一邊與不同學科的學者合作,所以能做出獨創性的成果。試想,如果加州大學只會簡單跟風,還能產出那么多科學巨匠和創新成果嗎?
教育模式各具特色,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充滿活力的基礎,也是培養高水準人才的基礎。現在該對現行教育體制"動刀"了,不然幾年之后,"畢業后立即失業"的大學畢業生只會更多,而放棄高考的窮人孩子也會更多。同時,這些人對社會感到的不滿情緒則更難以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