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清楚,現在的孩子和家長之間存在很深的代溝,在行為模式上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許多家長只講眼光放在孩子做事的結果上,不問是否事出有因,結果會出現錯怪孩子的情況。
父母要學會在溝通中理解孩子,無論面對任何事情的結果,媽媽都不要輕易誤解孩子,不武斷批評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白自己的機會。只有在正常的對話中,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才能顯現出來,父母才能發現糾正孩子的途徑和方法。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媽媽不要被自己的定勢思維所局限,也不要妄圖用成人的思維去替代孩子的想法。父母可以知己知彼,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能有有正對性地勸導孩子,讓教育變得貼心,讓說服變得容易,在父母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雙方的情緒都比較平靜,不再是簡單地拒絕或者縱容。在心平氣和的氣氛中,孩子的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得到鍛煉。
在孩子的世界里,充滿著純真和快樂,很多家長們卻習慣于用大人的掛念去衡量孩子,武斷曲解孩子的善意,一個巴掌打破孩子純正的世界。父母不停孩子解釋、拒絕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可能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甚至在孩子心中種下惡果。
有的時候,父母之所以批評孩子,是因為他們真的做錯了事情,而有時父母批評孩子,卻是誤解了孩子,而事實上,無論孩子的行為是否正確,無論父母是否一葉障目,都不應該以打罵、批評為主要教育手段。父母要針對孩子的行為,采取解釋為先的策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理由,父母至少可以知道孩子腦海里的真正想法,從而可以有效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有的放矢,能夠一語擊中孩子的癥結所在,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有耐心,能夠制怒,做到以理服人,讓孩子心服口服。
父母要清楚,對于我們而言,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能因為我們的武斷而變成了壞事。所以說,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用自己的思維為孩子的行為定性。給孩子創造充分自由的空間,也可以而讓孩子在解釋中進行反省。另外,父母要意識到,給孩子說出來的理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孩子通過講述自己的理由,可以學會理清思路,表達自己的關觀念,從而更有效地正視自己的需求。
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其實也是父母對孩子不夠信任的自然流露,孩子聽多了責備之詞,可能會認同某些觀念,從而錯誤認為自己真的有太多的缺點,產生自卑的情緒,會形成少語言或者怪癖的性格,也可能導致在家和在外面兩種共存的雙重的性格。
孩子雖然處世的經驗很少,但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善良純真的本性。遇到事情,不要問責而是傾聽,可以讓犯錯的孩子心理多一些安全感,讓本身有理的孩子能清晰的擺出自己的道理,正是父母的信任才讓孩子有了這份膽量。父母為孩子提供一個解釋的機會,可以促進孩子在平等的交流匯總更好更快地成長。家長要學會處理好這些問題,讓孩子挫折面前變得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