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總是圍著父母轉來轉去的,但是當孩子大了以后,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首先家長也明白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們渴望獨立和自由,希望以大人的身份出現,為表現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他們開始拒絕接受家長的觀念,并通過否定家長的各種言行、觀念來顯示出自己的獨一無二。家長在溝通的過程中,出現更多的矛盾和沖突。
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思想上要求獨立,生活中更渴望更多的私人空間,但實際上他們還是依賴家長,作為家長,卻已習慣用對待孩子的指令方式來對待孩子,認為孩子就是要聽大人的話,這樣就造成了強烈的反抗情緒,家長沒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是因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總認為孩子小,只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缺乏與孩子情感上的溝通。孩子在家長面前有話不能說,或者說了也白說,這樣就會讓孩子逐漸不愿意與家長談心,關起了與家長溝通的大門,孩子長大了,阻隔的門也就變厚了,門上的鎖一生銹了。對于父母而言,如果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關心孩子,講究溝通的藝術是很重要的。
首先,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只要家長愿意,孩子會成為家長無話不說的好朋友,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要從小開始。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處處都是依賴父母,覺得只有父母才能給自己更多的安全感。
其次,父母要放下架子,像朋友一樣與孩子交談,看著孩子長大,父母心里也很欣慰,但在潛意識里,拒絕孩子長大,他們的保護、干涉、過多擔心,不僅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獨立,而且讓孩子產生了對立的情緒,并直接通過行為反映出來,所以,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應該隨之而改變,最好是給孩子建立朋友般的關系。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學會傾聽和理解,面對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微笑,孩子只有看到快樂的父母才不會隱藏自己,在父母面前做真實的自我。孩子也渴望交流,希望自己的話被傾聽,孩子會感覺到尊重和鼓勵,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孩子與父母是不同的兩代人,作為家長,應尊重孩子的選擇,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觀念和選擇,只有尊重、才有理解,才能打破兩代人溝通的障礙。父母平時要少說套話,避免說氣話,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思,明智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多給孩子一些寬容,放下自己的架子多和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