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道路上,總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挫折,面對挫折,我們該抱有怎樣的心態呢?家長在幫助孩子成長時,首先要找出挫折的原因所在,我們也時常聽到家長和老師們經常抱怨現在的孩子的承受能力太差,一遇到問題就畏首畏尾,甚至給孩子批評幾句。
其實,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大對的,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這是對的,父母愛子女的心情是值得我們去理解的,但是我們可以深層次去思考,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件好事。有時候,困難和挫折可以把人嚇到,讓人退縮不前,有時候也可以使人精神振奮,經受磨練,增強孩子的意志,關鍵是看我們如何對待挫折,我們堅信,只有面對困難和挫折的熱你,才能達到成功的頂峰。
古今中外許多取得成就的人,無不是精力了巨大的挫折失敗后才取得成功的,父母要想孩子成才,必須把孩子從自己溺愛的懷抱中放出來,舍得讓孩子吃苦。首先,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念,人的一生,遇到挫折和失敗是經常的事情,我們要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要退縮,要鼓勵孩子和周圍的人都接觸,有意識地將孩子的挫折和失敗作為我們教育的開始,引導還在重新鼓氣勇氣,大膽自信地面對挫折,盡可能獨立解決問題。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提供學習的榜樣,孩子都具有很強的模仿性,他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英雄事跡,父母平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多看一下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讓孩子從中受到啟發,學到經驗,以便孩子在這些方面增強抵抗挫折的能力。
我們有機會的話,要給孩子多提供一些吃苦的機會,家長要改變原來的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做,可以讓孩子參加校外活動等,讓孩子養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習慣,開展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比賽,克服孩子的依賴心理,在家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克服孩子的依賴心理。總之,讓孩子面對挫折就是要孩子不斷去嘗試,不必擔心孩子遇到挫折后永遠站不起來,父母只有放開手去實踐,才能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才能增強孩子的適應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