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散文家余秋雨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的寫作、散文信息量大、文字精美、感情充沛,在近代的現(xiàn)代作家中,值得深思。
單看書名,這是余秋雨一貫的風格-厚重、滄桑,對某些人文山水和文化現(xiàn)象的祭奠和緬懷,可理解為一篇篇文化的悼詞,所以余秋雨先生筆下極深沉。寫作就是對著一張紙,直到流出血和淚,余秋雨就是面對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文化,不能自己地留下血淚。
余秋雨文化在魅力正是在于一代代的傳承,在傳承中變得豐滿,沒有傳承的文化比將死亡。全書的格調(diào)至所以深沉,是因為全書討論的是一個與死亡有關的話題,一個有學識的老者正在思考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文化如何傳承。他試圖用自己精美的散文去喚醒一些人,因為文化的死亡確實一個很可怕的詞。
在《上海人》,《五城記》中,看似與文化無關,其實是對地獄對文化的一種探討,文化是多種的,所以文化才容易傳承下去。作者寫地域對造成的文化差異,某種層面上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呼喚。
余秋雨的文章就像一個深潭,表面波瀾不驚,里面藏著巨龍。我所說的是先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因為這種力量,散文也顯得有力度。余秋雨先生用他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xiàn)里,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同時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散文形式。《文化苦旅》探索中國文化的命運歷史和中國人的人格構成,給當代散文增添了一抹亮色。
對余秋雨散文的爭論歷來很多,有些人認為他的散文陷入了一種自我的重復之中,進入了批量化生產(chǎn)。這些質疑無疑都不無道理,但是瑕不掩瑜,好不妨礙余秋雨的散文作為當代散文重要部分的地位,所以讀余秋雨的作品猶如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讓人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