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迷惑,為什么自己的孩子上課很認真,老師講的課也能聽的懂,為什么到自己做題時,就做不出來呢?這要主要的問題是由于孩子的思維導致的。
所謂的思維能力,通常是指孩子思考問題的一種能力,也是人們大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一般而言,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如果一個孩子的思維僅僅是停留在感性階段,孩子的認識水平是很膚淺的,只要讓孩子深層次認識到問題的內在規律,才能上次到理性階段,也才能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常常聽到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思維打不開,其實孩子這種死板的思維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孩子習慣與老師圈定的內容,以至于孩子一旦形成這種惰性的思維,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很不利的。我們在平時可以啟發孩子積極思維,發展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的大腦是越用越聰明。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父母要善于啟發孩子的積極思維,可以給孩子提出問題,告訴孩子不要依賴別人,而要自己動腦筋思考,盡自己最大努力運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如果是孩子想到的,做得到的,要讓他們自己去做,父母不能包辦。
父母也要營造動腦筋的氛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我們既要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也要在課外想些辦法。父母可以有意思地購買一些故事書籍,整理好擺在孩子的床前。有時間就跟孩子一起翻些資料,互相討論一些問題,培養孩子閱讀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鼓勵孩子去觀察,提高孩子感知和觀察力。我們要讓孩子多認識、思考一些問題。引導孩子參加討論,用語言來表達出思維的能力,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想到的事情表達出來,這樣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孩子的思維能力肯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