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學業不上進,學習不主動。這種現象的出現,通常是孩子對學習目的不明確,雖然孩子在學校接受了幾年的教育,天天背著書包上學,自己為什么要上學,上學的目的在哪里.
其實當孩子出現這種問題的時候,背后是有原因的。這與平時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有些父母在學習上常常與孩子提出交換條件,時間一長,孩子就形成一種依賴心理,什么東西都會給孩子談條件。
很多孩子對學習的目的很不明確,他們僅僅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以后能拿到一大學畢業證,為了以后能掙很多的錢。這是父母的引導不當,他們常常對孩子說,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學習成績不好,肯定走上社會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
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在學習上的必然會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這也是孩子不能主動學習的一個原因。這個責任就是要歸根于父母,他們不能把孩子放在一個相同的目的地進行人生目標的設定,而非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比。
我們知道,學習是一種持久而艱苦的腦力勞動,目的不明確就不會付出極大的努力,作為父母一定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的特點,說明學習的自我意義及對孩子學習前程的影響,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而不是為父母去學習,也不是為了父母的獎勵去學習,只要當孩子有了這種觀念的時候,孩子的學習才會充滿積極性。“志存高遠”,一個孩子只有樹立遠大的目標,才能圍繞這種目標而不斷的努力和付出。在孩子還年少的時候,孩子的前景是需要父母為孩子去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