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午后,我開始看郭敬明的書,已經(jīng)記不清楚是在什么情況下翻開他的書,一篇又一篇的品味。
《左手倒影,右手年華》。第一次打開這本書,心里布滿了一絲絲激動,僅僅只以為我喜歡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感到貼切。
他的文字,有時很樸實,卻又很炫麗,淡淡的悲傷,剛開始,我看不懂,一個敏感而內(nèi)斂的少年的靈魂深處猶如巖漿一般涌動的情感,似乎讓人覺得渺茫,不易懂。
“左岸是我無法忘卻的回憶,右岸是我值得緊握的璀璨年華,而中間飛快流淌的,是我年年歲歲淡淡的感傷。”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文字,左邊的,是一些難忘的人與事,有時單單就只一個生命中的過客;右邊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璀璨年華,而你的必須忘卻無法忘記的回憶,去緊握這璀璨年華的時候,中間流淌的知識我們不為人知的感傷。
尼采說:“人沒了痛苦就只剩下卑微的幸福。”的確,那些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幸福是卑微的。郭敬明說:“可是我連卑微的幸福都沒有,我有的只是巨大的痛苦。”看到這里,我又犯傻了,我不了解,一個當時只有19歲的少年。這個本該擁有許多美好的19歲少年,從他筆下誕生這么悲涼的文字,或許我是該懂的,那種擁有少得可憐的幸福的滋味。
“身邊的位置只有那么多,自己能給的也就那么多,這個狹小的圈子里有人要近來,就有人不得不離開。”“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大群人手拉手快樂地向前走,一不小心弄丟了一個人,一不小心又弄丟了一個人,一恍神,一剎那就發(fā)現(xiàn)旅途上就只有自己在東張西望。孑然獨立地看夕陽。”郭敬明說:“而我終于明白了,什么叫永垂不朽。”這次,我懂了,所謂的永垂不朽,只不過是人們心中一個美好的向往,誰知道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呢?
某某人說:頻繁的考試像是翻來覆去的死。我想這是必然的吧。當一個學生就得面臨這種翻來覆去的死。郭敬明說:“說得出這種話的人自然是人才,而像我這種庸才自然是苦苦悶悶地讀高三,沒有商量的余地。而我呢?又何嘗不是這樣?
“人總是要走陌生的路,聽陌生的歌,看陌生的書,才會在某一天猛然尖發(fā)現(xiàn)原本費盡心機想要忘記的事情原來真的就那么忘記了。”郭敬明說:“我總是反復體會說這句話的人的語氣,是歷盡滄桑后的平靜抑或是想要再次追憶時的無可奈何。可是水晶球不在我手上,我永遠無法洞悉別人的思想。我只能一次一次地用自我的感覺去設想,甚至去實踐。而這樣的過程,被所有老去的人稱為青春。”或許那一種叫青春的東西對于我們還沒完全經(jīng)歷過它的人來說是模糊不清的,而對于那些老去的人來說,青春就只是一場華麗的夢。
郭敬明的文學,當你用心一寸一寸的去讀懂他的時候,你才會發(fā)現(xiàn)他文字里淡淡的悲傷,只因為左邊的是倒影,右邊的是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