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高考,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場景是:晚休后依舊燈火通明的教室,埋首題海的學子;哈欠連天依然強作精神,書案旁邊擺著咖啡、風油精,隨時準備對付瞌睡蟲的來襲。草稿紙上橫七豎八地爬滿各種數字符號,孩子們不堪其累,但題海茫茫依舊無所止境。誠然,高考復習要大量做題,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高考復習重在復習,而不僅僅是做題。復習是學習的最后一個步驟,是把所學過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和整體化的過程,是在更高、更深的層次上認識事物,使所學的知識能連為一個整體,并從中去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演變及變化的規律,而做題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假如一個學生不懂得這個道理,在復習時只是盲目做題,而不在尋找規律上下功夫,不僅起不到做題的效果,而且做的題量也不會很多,最終只能是浪費時間,貽誤戰機。而如果身為家長,在孩子忙完老師布置的大堆練習的時候,還要赴身家長預備的題海戰,那就會真正讓孩子茫然于題海不知所措了。
當然作為家長有時候也很矛盾,親眼看著別的孩子順順利利考上理想的大學,提起經驗就說要想成績好,就要多做題。的確,做題的好處就好比臨陣磨槍,只有對各種題型見識過,應對過,考試時才能應對自如,才不至于因碰到不熟悉的題而慌亂,再說說不定考試碰上類似題型也未必可知。正是在這樣一種心態支配下,家長老師還是學生對做題真是樂此不疲,唯恐題目太少,生怕還有自己沒見過的題。所以拿到題目經常是二話沒說埋頭便做。實質上這種做法是有很大的盲目性的。所謂“書山題海”,題目是如何做都做不完的,這也意味著做多少題都不能消除孩子心中的焦慮和恐懼感,繁殖盲目做只會讓自己看不到方向,恐懼感反而會愈演愈烈。別的孩子通過題海戰能成功,這意味著對于他而言這種方式是適合的,且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你想,他的成績好,基礎一定很好。書上講的原理他已經弄懂了,所以要加強練習,要多做題,以便熟能生巧。而你的孩子不同,書上的基本原理他還不懂,若這時讓其去做題,他的做題速度太慢,花費了大量時間,做的題量卻很少,這就是浪費時間。不如讓其先看書,把原理弄懂,然后再做題。這時候他做的每1道題,都知道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1道題就等于做了10道題。而且因為懂得了原理再做,做題的速度大大加快,原來他做1道題的時間,現在可以作10道題,算算看,他的學習效率就提高了100倍,想想這樣是不是很劃算?所以別人的學習經驗聽起來很好,也很有道理,但對你的孩子并不一定適用。學習有它自身的規律,只有遵循學習的規律,才能學得輕松愉快,且有效率。
許多家長在指導孩子復習時,不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幫助孩子全面復習教學內容,而是把時間花費在解難題上,并布置過多的習題作業,試圖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孩子的成績,從而誤導了孩子。我認為所有的復習都應緊扣教材,以教科書中的原理為主線,把教會孩子學會閱讀、歸納總結,提高思維能力作為目的,在學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習題量。
人們的認識過程總是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所以習題的難度也應由淺入深,逐步增加難度。有人以為學生平時的練習題只有在難度上超過了高考試題,學生才會適應高考的難度。我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有一定道理,我們應當讓孩子盡早知道高考的難度是對的,以便使他們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但是關鍵的問題卻在于如何才能找到一條能把他們目前的水平,提高到接近或超過高考水平的途徑。否則若不能幫助他們克服眼前的困難,搬走橫在他們面前的大山,那么上課聽不懂,每次模擬考試僅得三四十分(滿分150),就會從根本上動搖他們的信心。因為沒有了希望,就只能絕望了。
其實,我們的孩子都很聰明,只要弄懂了原理,大部分習題就會做了,再通過聽老師講解和閱讀一些典型的例題,他們的水平提高得非常快。有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曾經把許多見了數學不寒而栗的學生,拉回到對數學不再害怕而產生興趣的地步。而他們的竅門就是幫助他們找到開啟數學大門的鑰匙。一旦入了門,至于能走多遠就靠他們自己了。而這個竅門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降低難度,從孩子的實際基礎抓起,教給他們基本的學習方法。不要害怕時間不夠,孩子的學習潛力非常之大,只要入了門,看到了希望,他們學習的進度快得驚人,學習的勁頭使你覺得不可思議。至于那些難題,由于站的基點高了,掌握的知識內容和范圍廣了,難度自然就降低了,難題也就不再難了。因為學習的內容是絕對的,而難度是相對的,難者是因為不會,會了也就不再難了。
總而言之,高考是一場競賽形式的考試,所以其復習準備不但具有一般復習的特點,要求全面、細致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而且要求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但是最終的體現還是在于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并將其反映在高考的分數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