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通過不斷研究,不斷實踐,我摸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辦法———分組教學。分組教學提高了差生的英語成績,較好地解決了兩極分化問題。英語課是語言課,是訓練課。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小組活動加快了教學的節奏,加強了訓練密度和廣度。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快速反應的方式通過“pair by pair”的形式,有節奏地讓學生練。這樣無論學生成績好與差,人人都能參與。學生在活動時都被一種積極的情感所支配,將大大激發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調動積極性。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在一個近似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小組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是初中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活動方式之一。在小組活動中,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愿望,給學生提供學習語言結構、理解語言功能的外部條件和參加語言實踐的機會,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們想在課堂上有好的表現,他們在課前、課后就有興致去積極準備,互相對話,大大激發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 小組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
對絕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課堂環境幾乎是外語學習的唯一場所。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利用積極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極因素,采用更適合于學習者語言發展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外語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之一。小組活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始終起著積極作用。
1. 小組活動在課堂上起到操練語言、有目的地實踐語言項目的作用,從而達到當堂鞏固的效果
新課標中提出,在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過程中要使學生的“言語技能發展成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學生對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的掌握是否充分,是其能否運用所學語言表達特定功能的必要條件。通過教師設置的與課文和學生實際相關的交際情景,學生能通過小組活動進行大量的操練,加深對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理解,從而使“言語技能”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發展成為自然和可能。
2.小組活動提供了大量的向其他同學學習的機會
教師應當使學生明白,學習第二外語,不僅要從教師那里學,還可以從其他同學那里學。學生們明白了學習是互相的、平等的,就可以克服不愿與比自己水平差的同學操練的心理,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小組活動增加了課堂的密度和廣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學習環境和語言的輸入產生積極的影響,使課堂教學擺脫應試教育的枷鎖,課堂小組活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簡便易行的教學形式。課堂小組活動組織得好與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堂英語課的成敗,它來自于師生的共同創造,在課堂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二、 在調查了解摸清底細的基礎上分組
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目的與動機、學習習慣與方法、智力水平與接受能力上存在著差異,如果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墨守陳規,往往會造成許多學生“初一勁頭十足”、“初二情緒低落”、“初三放棄不學”的局面。到了初三,英語教師面對眾多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且對英語失去學習信心的學生,真是棄之不忍,教之無策,只好課上教好生,課下抓差生,加班加點,辛苦之極卻事倍功半。
如何擺脫這種困境,變被動為主動,提高教學效果?于是我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進行探索。既然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有明顯的差異,那么只采用面對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顯然是不符合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求的。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主渠道,如果把大多數中差學生排除在外,勢必造成課上損失課下補的惡性循環。分組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將學生分成人數大約均等的若干小組,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采用這種形式教學可使各組學生在45分鐘內各有所獲,逐步達到人人達標、整體提高的目的。
1. 先摸底,后分組
分組之前,教師要對全班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進行全面了解與分析,了解他們英語知識究竟掌握多少,實際運用能力有多高,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如何。了解的方法可采用問卷、測驗、談話、看學習檔案等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分組,并分別提出適當的教學目標。
例如,去年我接了初三兩個冠軍班后,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逐一做了認真細致的分析。從上學期期末成績看,該班56名學生,英語總分與及格率均為全年級之末。各分數段情況如下:81分以上3人,70—79分12人,60—69分17人,60分以下24人,兩極分化相當嚴重。大多數學生認為基礎沒打好,提高英語成績無望,不如從其他幾門學科上彌補英語的不足,已開始放棄英語學習。摸清底子后,我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分組教學計劃,把56名學生按上學期英語考試成績分為A、B、C三組。A組由69分以下的24名學生組成,B組由17名中等學生組成,C組由15名70分以上的學生組成。為什么把學習最差的編為A組呢?我的想法是,評定成績A為最高等,A是26個字母之首,A又是最常見的重要符號。在我的心目中,A組最差又是最重要的,在他人眼里,A組不易想到差生組,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在感情上容易接受。
2. 實行組間互幫互學
我把該班分成三組后,繼而建立了C組幫A、B組的個人承包責任制,即由C組或B組的一個學生幫助A組或B組的兩個學生,看誰能盡快將自己所負責的兩個成員拉入C組和B組中。建立這種承包制的依據是“合作學習理論”。這種做法的優點有兩方面,一是便于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助、優生帶差生、差生促優生的良好學風,利于增強班內凝聚力,啟動學生的內部活力;二是便于教師的指導檢查。
3. 實行動態組合
分組后,各組成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一段時間,經過達標檢測分析后,各組成員間可個別調整。如將A組個別學生調到B組,將B組學生調到C組。由于調整是在表揚鼓勵的基礎上進行的,增強了差生進步的信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 針對差生實際實行目標激勵
在實施分組教學的同時,通過搞活動、開座談會等形式,給差生以充分展示進步的機會,能幫助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樹立學習信心是教學活動的心理準備工作,要變信心為行動則需要有追求的目標。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追求目標愈高則行動的內驅力愈大,但是面對心理素質還不穩定的中學生,如果教師所提的目標過高,使學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所定目標也就成了空談。所以在分組以后,我總是先由學生自己提出切合實際的長遠目標,然后在分析個體情況的基礎上為每個學生修訂目標,提出更加具體的近期、中期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運用目標激勵的作用,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當學生在困難面前退縮時,我就用奮斗目標激勵他們,使他們重新鼓起奮發向上的勇氣,向著目標努力。
四、 分組教學,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
實施分組教學,教師最難處理的就是如何在45分鐘的有限時間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容易,但教室只有一個,教師只有一人,如何處理好分組講解、分組練習與重點講解、具體練習的關系就不容易了。處理不好,就會造成課堂失控,產生新的分化。我在處理上述問題時始終把握住先向學生講清學習本節課的具體目標是什么,練什么,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訓練等。我的做法是先為A組講練,在A組聽講的同時,安排B組與C組做練習。B組的練習內容是我課前設計好的,學生練什么,練多少都做好時間和數量上的規定。C組學生以自練為主,允許他們超前做題,也允許他們選擇多種練習冊自練,對C組學生的練習內容我只做一點規定,就是每個學生必須練習閱讀與理解。采取這種安排的好處是,A組與B組同學的練習量與內容完全控制在教師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不斷調查講練內容,直至學生練會為止。而對C組學生則采取開放式、自學式與問答式的練習方法。因為C組是由班上英語學習相對好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強的學生組成的,所以他們的學習目的較明確,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自覺性較強,他們對自己做練習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大部分能通過同學間的相互幫助與討論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能利用課余時間主動找老師詢問。
實踐證明,分組教學提高了差生的學習成績,扭轉了兩極分化的局面,大面積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