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因此,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合理運用,善于把握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在課堂內外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適時、準確地滲透道德教育,使學生學會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道德素材 要想準確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教師就應該深入鉆研教材,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找到并確定教材中知識結構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結合點,然后通過滲透、融合的辦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寓德育于英語語言教學中。目前溫州使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合編的新教材———新目標英語Go for it。它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融匯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這套教材本身就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基本上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通過學習寫失物招領啟事,培養學生拾金不昧的精神和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的品德;通過學習食品飲料,教育學生要注意營養搭配,選擇健康食品;學習Where are you going for vacation?時,通過對祖國美好江山的介紹,讓學生懂得熱愛大自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教材中還介紹了一些好的道德行為,如自覺排隊、不隨地吐痰、愛護公物、尊老愛幼等,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善于在課堂內外開展各種活動,進行德育滲透 挖掘出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之后,教師應該合理加以運用,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適宜、適時、適度地將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1. 寓品德教育于課堂上各種任務型活動之中 新目標英語Go for it!采用的是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英語課程標準》指出:任務型教學模式即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這種教學模式以完成任務(活動)、解決問題為出發點,重視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豐富知識,提高素養。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將品德教育滲透在各種任務型活動中,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Go for it!七下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的中心話題是“談論規則”。在教這個單元時,正遇上溫州在爭辦全國文明城市,我便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讓學生討論如何才能成為好市民,列出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列出了如下規則:We can’t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 We must put rubbish in trash bins. We can’t spit everywhere. We can’t step on the grass. We must obey the traffic rules. We should be friendly to others. 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文明意識進一步提高,也懂得了應規范自己的行為,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而在教學八下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則是通過讓學生預測將來的人口、環境、生活等,使學生學會關注這些熱點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引導他們樹立高尚的品德和遠大的志向。 2. 組織各種游戲、比賽,同時滲透德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中是少不了各種游戲和比賽的。這時如能適時進行品德教育,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八下Unit 2 What should I do?時,由于是學習如何提建議,我便想到了一個游戲:讓每個學生把自己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寫下來,然后投入箱子中,接著每人抽取一張紙,閱讀別人的問題,再寫下自己的看法,努力幫助同學解決問題。這個游戲深受學生的歡迎,每個人都誠心誠意地給別人想辦法,有的學生覺得別人提的建議非常好。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通過思考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所獲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而在學習七下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談論外貌這一單元時,我設計了猜名人的游戲。利用power point從腳到頭一點點地展示名人的圖片,讓學生從衣著與體形進行猜測,學生猜得非常激烈,有猜姚明的,有猜周杰倫的,最后顯示是“劉歡”并告訴學生:He is heavy, not tall and not handsome. But he sings very well. He is a famous singing star in China. So don’t judge people by their appearances! 3. 結合課堂所學內容,開展各種課外德育實踐活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因此,結合課堂所學內容,開展各種課外德育實踐活動是德育滲透的必要補充。如學習七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之后,可讓學生制作日歷,標出父母親的生日,并設想該為他們準備什么樣的生日禮物最能表達自己的祝福,使學生懂得關愛父母,懂得為他人著想。八上Unit 10中學到New Year’s Resolution Survey Result,課后可布置學生制作新年愿望卡并進行評比,讓學生寫下自己在新的一年的決心與愿望,激勵學生發奮學習,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也可組織學生設計英語海報或英語手抄報,開展課本劇表演、才藝表演、英語口語比賽等形式各異的課外活動。這些課外活動能使學生嘗到學以致用的甜頭,保持他們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堅定學好英語的信心。 三、 善于把握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德育 葉圣陶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材中固然存在著許多教育因素,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機,教師若能把握住這些契機,及時引導,及時教育,所收到的效果可能更佳。 許多英語教師都將課前五分鐘設為讓學生做值日報告的時間,目的是想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但我發現學生對這種報告沒有多大興趣,原因是形式太單調,無外乎是講故事、背課文、表演對話之類,每天重復同樣的形式內容,太枯燥。其實這5分鐘是最好的教育契機,要是充分利用好,等于每天都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那么,到底有什么辦法能使每天的這五分鐘變成學生感興趣,甚至充滿期待的五分鐘呢?經過仔細觀察,我發覺學生都挺愛表演,于是便想到了“英語才藝表演”。這個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又能讓他們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還能適時滲透德育,一舉三得。學生對這次改革也非常重視,他們查找各種各樣的英語節目,準備自己最拿手的才藝,忙得不亦樂乎。每天一人表演,形式多樣,有唱英語歌的,聲情并茂;有說英語繞口令的,舌頭都不打結;有組織同學們做游戲的,引得全班興趣盎然;有讓同學猜謎的,有教同學們學諺語、俚語、名人名言的等等,每堂課前五分鐘變得最讓學生期待和歡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越來越濃,熱情越來越高,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接受了品德教育:在欣賞歌曲、詩歌,參與游戲、猜謎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積極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尊重他人,有利于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學習諺語、名人名言等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觀。 教育契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往往又是稍縱即逝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善于發現;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若錯過時機,效果可能就不明顯。我就曾錯過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那是在教九年級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這一單元時,我讓學生編對話談論自己最喜歡的CD。沒想到竟出現了瘋狂的周杰倫迷與王力宏迷之間互相的抵損。結果我只是制止了他們,就繼續上課了。課后反思才覺得當時做得不夠好,沒有抓住機會對他們進行品德教育。而應該及時告訴他們:“喜歡一個明星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當然也會有缺點,要學習偶像優秀的地方,不要盲目學習,更不能因為偶像而破壞同學之間的友誼。” 四、 英語德育滲透的思考 從事新目標英語教學兩年多來,德育一直是我最為重視的一個內容。因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學生培養成唯有科學知識的文化人,而應該是有責任感、有愛心、有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質的人才。但要想使德育在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就要求教師本人得有良好的德育素養,扎實的文化功底,先進的教學理念,敏銳的洞察力和刻苦的鉆研精神。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教師還得堅持不斷地學習探索,不斷加強個人品德修養,刻苦鉆研教材教法,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以期走得更穩、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