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包括閱讀和理解兩個方面。其中,閱讀可以說是一個“破譯文字符號的編碼程序”的過程,亦是魯姆哈特所說的掌握文章文字內容的過程。要“破譯”文中的文字,沒有一定的語言能力是不行的。語言能力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沒有掌握相應的語言圖式,讀者就不能識別文章中的詞、短語和句子,也不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來調用相應的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當然也就談不上對文章的理解了。英國語言學家S.Pit Corder在其《應用語言學導論》一書中對語言能力作了極好的論述,他指出:“語言能力指辨認和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以及辨認句子之間意義上關聯的能力。”要“辨認”和“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就要掌握盡可能多的單詞和基本的語法、句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應重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豐富學生的感知內容,為后面的理解加工階段做準備。
一、詞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是閱讀訓練中最關鍵的一步。
詞匯是最基本的語言材料,讀者的詞匯量越大,理解語言的范圍就越廣。詞匯的記憶與儲存不夠,就會造成在閱讀過程中因“生詞障礙”而“處處碰壁”的現象,無法理解句意。有了一定的詞匯量,才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反之,大量的閱讀也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掌握足夠的詞匯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所以,我們進行閱讀訓練時,首先必須讓學生過好單詞關。但是在多年從事高中外語的教學中,常常聽到學生抱怨“單詞記不住”,我們應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記憶方法來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正確學習詞匯的方法是:能夠運用拼讀規則、音標和構詞法知識,拼讀和記憶單詞,并結合上下文正確理解詞義,自覺地按讀音或拼寫特點,將所學單詞歸類,記在小本上,隨身攜帶,不斷復習;還應該特別注意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最好結合典型的例句去記憶;要選擇一種英漢雙解詞典做自己的良師益友,遇有詞匯方面的疑問不要等或僅靠老師解答,自己查字典,求得答案。
在《英語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教材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逐漸加大對構詞規律的總結和滲透,彌補了過去教材的不足。在詞匯學習中,首先要學生識記大綱中規定的單詞、詞組,并與學生一起探索省時、高效的記憶方法。識記詞匯不能滿足于課本中出現的詞義、詞性,還要把握詞匯一詞多義、一詞多性的特點,重視單詞轉義、熟詞生義。每單元學習后還應及時歸納課本中出現過的重點詞匯,同時施以滾動式聽寫的檢測手段。
二、充分利用課本,精心設計教材中閱讀課文的教學。
課堂上要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閱讀材料,不論從題材的選取,還是基礎的設置、詞匯的覆蓋面,都是最理想的,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首先,要把閱讀材料作為泛讀材料來教,將快速閱讀引入課堂教學。課前應計算好文章的字數,規定學生在幾分鐘內完成閱讀,學生讀完后做判斷正誤的閱讀理解練習或就課文回答問題,讓學生養成緊迫感與集中精力閱讀的習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多留心作者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真正做認知的主體并自覺實踐,從而積累獨立閱讀的經驗。主要閱讀方法和技巧如下:(1)快速閱讀,知其大意;(2)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3)根據構詞法猜測詞義;(4)注意深層意思的理解;(5)把理解題目作為提綱來讀。
其次,做好課后指導。學生對所學課文有了完整的認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信息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探討,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鞏固文章的內涵和語言知識,最終達到運用的目的。
三、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定數量的讀物,提高閱讀速度。
高中英語大綱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單純通過教科書中的課文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定數量的讀物。”因為現行的課文教學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證充分的閱讀活動,而且,精讀教學擔負著語言知識教學的任務,故課文生詞和新結構的密度大,不適用于流暢閱讀的訓練。因此,大綱的提出,實際上對我們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泛讀的閱讀方法不用于精讀。課外閱讀大多體現為泛讀。泛讀,不言而喻,貴在于“泛”。“泛”不僅要求閱讀的量要大,也要求閱讀的題材、體裁要寬。泛讀廣泛,大量,快速,故重點應放在針對問題快速地捕捉信息上。與精讀相比,泛讀是針對粗調輸入的技能,因此閱讀速度要快,同時也要把握好對語篇的理解。泛讀也可以與課內的精讀內容相結合,教師可以為課文配上同類題材的姊妹篇作為泛讀材料,使精讀和泛讀相得益彰。對于特別優秀的作品,泛讀也可以處理成半精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體會閱讀、討論帶來的愉悅,鞏固學科知識,拓寬知識面。
給學生選擇材料時掌握的原則是:(1)思想性強,內容健康;(2)材料難易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3)題材涉及面廣,趣味性強;(4)文章體裁多樣化;(5)語言地道,規范。
四、改正以往不良的閱讀習慣。
(1)有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上而下逐字逐句,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正確把握整篇文章作者的觀點。每一篇文章都要有選擇地閱讀,有的地方要細讀,有的地方要略讀,不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了解作者深層次的含義,從而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2)碰到新的單詞,不要急著查字典,學會一些猜測生詞的方法。如通過近義詞和反義詞,通過上下文來猜單詞,或者干脆在不影響答題的情況下,跳過去不去看它。
(3)有些文章很枯燥,也很難理解。可以先看后面的題目,做到心中有數,再有目的地去看前面的文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閱讀教學的法寶“自學(self-studying)”。
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閱讀理解,費工費時,講解難度大,處理得不好,不僅枯燥無味,而且出力不討好。那么,我們怎樣培養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自學能力呢?
1. 充分利用選材上的優勢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
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充分培養個性。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激發每個人的學習熱情,是培養他們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趣味性,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階段來培養。例如,初中學生往往滿足于歌曲、游戲、表演等引起的表層興趣;高中生則不然,他們不再滿足于表層的認知興趣,而是渴望獲得更高層次的智力興趣,渴望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來獲取知識,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來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和滿足感。為此,教師應為他們設計一些交際性比較強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換位、調查、解題、討論、辯論、采訪等。
2. 開發學習潛能。
開發學習潛能是各學科統一的教學目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發學習潛能主要指開發學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項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適合多種活動要求,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觀察、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等能力。開發學習潛能是發展個性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培養觀察力,其次要培養注意力,再次要培養記憶力,另外還要培養思維想象力。
閱讀理解是英語知識綜合運用的體現,閱讀教學是為完成這一從“知識向能力過渡”進行轉化的實戰。從宏觀上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從戰略上看,閱讀教學要緊扣整體,化零為整,就大不就小,宜粗不宜細。從實質上看,讀得懂,然后才說(輸出)得出。閱讀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總之,筆者認為,中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既是常規教學的組成部分,也是各級各類考試的重頭戲,不抓不行。不但要長抓狠抓,而且要深抓重抓,一抓到底。只有這樣,英語教學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外語人才。
六、閱讀教學要當作工程來抓。
1. 教師備課重“熱身(warming-up)”。
(1)介紹與閱讀內容有關的社會、歷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別是與我國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資料。
(2)摘要介紹部分有礙課文理解的生詞。凡是學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詞一定要讓學生在閱讀時去猜測,猜的能力的培養比動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義。
(3)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插圖和有關問題討論并預測文章內容;也可根據已有的事實,對文章的結局、后來的前景、隱含的事實進行發掘。
(4)最后,教師最好提出一兩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導性問題,以統一思想,判斷是非,使學生醒悟閱讀的奧妙。
2. 閱讀過程明確“目標(goal)”。
(1)快速閱讀指定的內容(用眼讀而不是用嘴讀,逐句讀而不是逐字讀);提問好、中、差學生回答指導性問題,問題要圍繞中心思想(main idea)。
(2)提出細節性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事實以及start,process,end總體過程脈絡。
(3)細讀:可以每隔幾篇進行一次,教師要有所篩選,把握難度、深度,突出一個或兩個側面;對高三而言,不是考試范圍的東西不要做這么細。
(4)分活動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然后全班檢查答案。如果是從其他地方獲取的試題,甚至可以更改參考答案,但必須分析說明令人信服的理由。
總之,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而靈活的過程,是讀者的“概念能力”、“背景知識”和“加工策略”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三者缺一不可。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閱讀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中學教學階段。筆者從教以來,一直都在探求一種適合于山區學校學生的英語教學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將它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讀”的技能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怎樣培養出具有較高閱讀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是我一直在思考、探求的問題,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