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告訴我們不論做什么,興趣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在學習中,興趣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如果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就會導致教師講課無人聽講,上課提問無人回答,課堂氣氛死氣沉沉,還會使原本復雜的知識更難滴水穿石,學生不知所謂,最終導致厭學,不學。那么,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善學,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 樹立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初學的同學,對英語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一特點,加以正確引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時,最重要的一條是使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好,并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學好。明確了學習目的,就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并推動學生去努力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
正如著名的教學法專家M.West所說:“外語是學會的,而不是教會的。”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會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與朋友、同學、家長、老師進行會話。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園內外,都要盡量創設一種說的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如何說。這樣既克服了畏難心理,又使學生敢說,敢練。然后再逐步實現由部分使用到完全使用過渡,從而逐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運用活潑多樣的形式進行鞏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打電話的用語時,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假設A、B兩人是熟人,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在電話里應當怎樣打招呼。熟練掌握后,再假設A打電話給B,是C接的電話,A和C應當怎樣說;如果B在,C應怎樣說;如果B不在,C又應怎樣說。經過引導,讓學生在熟知的環境中既緊張又愉快地參與語言訓練,充分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多說多練,由淺入深,使學生樂于說,樂于學,真正學會學懂,學以致用。
三、 融洽師生關系,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古語說的好:“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任課教師有很大的關系,他們佩服、喜歡任課教師,才會喜歡上他的課,才會對此感興趣。在教學中,我認為“愛”是情感誘導的根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實施教學的手段,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自己的親近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這樣,學生就會由愛英語老師到愛上英語學科,使學生從喜歡學、愿意學到自覺學,由“苦學”變成“樂學”。在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學家托爾斯泰也曾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存動力,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創設多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以增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同時也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對英語學科產生求知欲,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