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特點分析:
高中英語課文題材范圍廣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歷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環境保護、體育衛生等各個領域。課文體裁多樣,如廣告、新聞報道、調查報告、旅游指南、人物傳記、連環畫、交通運行時間表、科技前沿信息等科普文章。
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學生詞匯量少,缺乏處理生詞的技能,一遇到生詞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形成了沒有工具書就無法閱讀的定勢,從而喪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說字典里找到的漢語釋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絕對等值,且工具書不會也不可能容納所有的語言現象。
(2)材料難度大,涉及到學生感到陌生的知識領域,重復閱讀遲滯了理解力的集中,減慢了閱讀的速度,挫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3)雖無太多生詞,卻有一定的理解障礙,導致學生視幅小,即閱讀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為單位,而是以單詞或詞組為單位。這樣做,不僅將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詞形和詞的發音上,而且增大了語音信息塊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損和摩擦,從而降低閱讀效力。
(4)心譯,即一邊讀一邊翻譯,這是一種較普遍的閱讀行為。閱讀的宗旨是培養語感和提高閱讀的熟練程度,用外語解決問題,心譯顯然是不可取的。
高中課文閱讀教學策略:
作為在英語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英語教師,必須在閱讀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通過課文及相關閱讀材料的學習逐步培養起英語閱讀的能力和興趣。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對教師而言:
1. 用不同方法教授不同材料
針對高中英語閱讀課文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興趣,做好閱讀前的心理準備。例如,在教American English這一篇閱讀材料前,選擇幾段BBC和VOA的節目錄音,對比播放,讓學生對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語音差異有一些感性認識,討論總結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在語音上的不同之處,在此之后,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想進一步了解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的差異,此時進行閱讀,可謂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與學生談論他們喜愛的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他們一定會更想了解Walt Disney和他創建的Disneyland。興趣是閱讀的原動力,學生對所閱讀的材料感興趣,閱讀效果才會更佳。
2. 合理利用標題,預測中心思想,設定閱讀目標
在高中英語教材中,每篇閱讀課文都有標題,在教學中,這些標題往往不受重視,一帶而過,其實,標題就是課文主題的反映。對標題的分析能預測課文的內容,能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傾向,對閱讀材料的深刻理解有所幫助。如Book I lesson 26中,Earthquake是閱讀文章的標題,它又是該文章的中心和主題,圍繞標題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Why do earthquakes happen?
(2)What will the cities be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
(3)In what provinces in China did earthquakes happen in the past?
(4)In what other places of the world do earth?鄄quakes often happen?
(5)How can we prevent the buildings from de?鄄stroying in earthquakes?
就標題創設的上述問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于earthquake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激發了學生閱讀該課文的興趣。待到深入閱讀課文時,理解起來就容易了。
3. 創建信息表格
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尋找關鍵詞,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相關人物和事件的基本信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評價,通過“眼到、耳到、口到、心到”的具體參與到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4. 巧設問題
在問題的設計上,針對課文中心,提出指向較明確的問題,最好在問句中刻意加入課文中心句的關鍵詞。這樣反復訓練,使學生習慣、體會并掌握略讀的技巧。細節的提問不宜過多,而應遵循文章的主要線索,其目的是使學生充分理解并最終能復述課文。對課文語言點的講解也不宜過多或過細。太過突出單詞、詞組的解釋和運用會誤導學生對閱讀教學目標的認識。細節問題的討論也須精心設計, 除提示關鍵詞句外,更重要的是拓展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時,教師要淡化學生發言中的語法錯誤。
學生是課文閱讀教學的主體,最終效果要通過他們來體現。如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用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定會收到良好效果。作為學生應該怎么做呢?
1. 抓中心思想
學生根據自己水平選取一定長度而有趣的閱讀材料或面對教師提供的材料,不作預習,按速度要求限時讀完后,應該對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數了。然后對自己預測進行檢驗,重新閱讀一遍,或與其他學生交流,或者向老師進行反饋,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讀懂文章、領會意思外,還可以培養訓練學生歸納綜合的能力。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歸納綜合能力,會有助于他們在閱讀中更能明確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
2. 找主題句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中心思想,每個段落都是圍繞中心而寫的,而每個段落里常有一個主題句表達這個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則圍繞主題句而展開。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通過尋找每段的主題句來理解段落的大意,來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數的主題句位于段落開頭,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間或結尾。
3. 猜詞
在閱讀文章時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詞。這時有些學生就會常查閱字典,這種習慣對閱讀是很不利的,既影響了閱讀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連貫性。因此高中學生要學會猜詞義。這種猜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準確地猜詞能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加強單詞的記憶。因為經過自己思考獲得的東西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跡更深刻,同時閱讀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詞的詞義可以通過上下文中的同義詞關系、反義詞關系,理解整個句子或段落以及詞的構成方法等形式獲得。
4. 推斷作者的意圖和觀點
在讀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還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據作者使用的語言、敘述的事實、引用的例證、人物的對話及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等推斷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他想要說明什么問題,表達什么觀點及持有什么樣的態度。這是一個通過表面文字推測文章深層結構含義的判斷、推理過程,它能推動學生積極地思考,培養較高的理解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果斷的推理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有利于學生順利地閱讀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閱讀效率。
5. 科學“五讀”
略讀:通過整體粗讀,領略內容大意,幫助理解,為細讀做準備。尋找主題句,獲取大意,找出每段的主題。
跳讀:尋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數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關鍵詞,利用語法過渡詞、語氣轉折詞及時態等,抓住文章脈絡。
細讀:分段細讀,注意細節,注意語言結構,處理語言點,抓住主要事實、關鍵信息,揭示文章結構的內在聯系,幫助深化理解。
推讀:推測未直接寫明的含義、因果關系以及詞義猜測,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新的單詞、表達法或語法。
概讀:從每篇標題到各個部分都進行概讀,以歸納出要點,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圖、觀點、態度,這樣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