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中國的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愉快”教育的真諦。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動態真實原則論”的首創者魯子問教授在整合動態原則和真實原則后,提出了外語(英語)教學的四大課堂教學策略,即:目的策略、語用策略、興趣策略和困難策略。近年來,外語界對第二語言習得以及外語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態度、情感、意志、氣質、策略等等)對外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章兼中曾就非智力因素作過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學外語積極學習的理論”,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此可見,中外語言教育家都把“興趣”作為教學的重要策略而加以引用之。“真實運用任務教學法”在設置任務時,首要考慮而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所提出來的“任務”應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關于怎樣設置“真實”的任務,魯子問教授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認為:施教者所設置的“任務”的對象是學習者,因而應多從學習者的真實情況考慮,用句英文表達就是:Teachers need to put their feet in their students’ shoes.
二、 “任務”與教學材料的融合
魯子問教授在“中小學英語真實運用任務教學法簡介”一文中總結了這一教學法的6個基本特征:(1)有意義;(2)可完成;(3)有差距;(4)運用性;(5)真實性;(6)動態性。施教者在設置“真實任務”時不是設計一個與教學材料無聯系的任務,或設計一個不通過學習就能輕而易舉完成的任務。“真實運用任務教學法”的任務是要通過學習者的學習才能實現的,也就是“真實任務”應與學生當前的認知狀態或學習狀態有一定的差距(gap),且主要是信息差距。這樣,學習者在課堂學習中會集中思想、積極參與,朝著“真實運用任務”的方向努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教學材料主要是以知識層面、聽說讀寫的技能層面為其重點,“真實運用任務”應大多是從語言交際層面或語言的運用層面出發的,所以分析話語的語用特色是設置任務的關鍵之關鍵。
三、 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課堂教學歷來都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過程。著名的研究者Daffy, Jonassen分析建構主義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通過社會協商而不是彼此無謂競爭給集體協同建構知識予以支持。“多范型模式論”的首創者約翰遜和布萊格(Kerry A. Jihnson & Joan L.Bragar)也發表更明確的合作學習理論:只有共同協作、與人分享,學習才是最有效的。當有人彼此切磋時,能夠分享意見、達成共識,也能夠傾聽對方、審視自己,從而增加了拓寬視野、提高行動效率的可能性。
我們在外語(英語)“真實運用任務”教學模式中倡導互動協作、共同提高還鑒于以下原因:(1)中國小學外語(英語)教學班級人數多(一般在50人左右,多者達60~70人),這也就是“真實原則”的體現。(2)焦慮是外語(英語)學習的一大障礙,同學間、師生間相互學習、相互合作有助于減少焦慮,減輕學習者的困難。(3)互相聯系、集思廣益是辯證法的一條規律。合作學習的理念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真實運用任務教學法”的課堂參與者都是“一條船上的伙伴”,沉浮如何,取決于各位參與者。
四、 授之以魚,更要教之以漁
古人云:“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之以漁,則終身享用不盡。”因此,我們在開展課堂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開發智力,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造能力;了解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為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看來,學生自學能力需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逐步啟發、引導、授予。比如無論是對話課教學還是篇章教學的學習,都應遵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操作步驟,教師的角色逐漸從傳授者向強化記憶者、示范表演者、組織者/指揮、裁判員/監督者/監聽者、幫手(后來是記分員)轉變。當然,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也可開設專題講座、學生座談會、學情調查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如研究性課程、活動性課程等。
五、 逐層升級,完成“任務”
一臺戲總有一個高潮,一堂課也是如此。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心里一定不要忘記“既定目標”,即課開始時所設定的“真實運用任務”。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學習教學材料是為完成任務而作鋪墊的,兩者互為前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設置分項任務,并始終關照課堂設置的主要任務。
在“動態真實原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困難策略”應予以高度重視。施教者可按“跳一跳夠著桃子”的原則或按克拉申(Krashen)的i+1的輸入原則設計課堂學習材料,也要注意教學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切忌堆砌式的“胡練”,遵循螺旋式的上升規律,有時甚至是迂回的曲線運動。如果設定的“真實運用任務”按時、按序完成了,那么這節課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