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任務型”教學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任務型”教學為依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任務型”學習就是通過設計語言學習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也就是通常說的通過做事來學習,以達到掌握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的目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狀態,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互動狀態,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以學習任務為中心,盡量調動語言和非語言資源進行共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為目的。
二、 “任務型”教學案例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課堂角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下以Unit 5 Advertising Lesson 17 Dialogue(SEFC Students’ Book 3)為例進行闡述。
1. 利用Brainstorming的形式
Brainstorming可以按小組或成對活動、個人思考、全班討論的形式,在上課時教師引出話題,給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按教師規定的方式去思考、活動和討論,在這2~3分鐘內把新的想法或早已有的并裝在腦子里的圖式激活。但同學們的有些想法是處于紊亂的“原材料”,需要進行加工、篩選,提取我們所要的信息。如Unit 5 Advertising Lesson 17 Dialogue(第5單元)是圍繞給電腦做廣告的話題。根據這一話題,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內容如下:
I am going to buy a computer.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what kind of computer I should buy?
學生討論十分踴躍,并給了很多好的建議。我把關鍵詞呈現在黑板上,立刻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歸納如下:
Buying a Computer(買電腦)→ function(功能) → price(價格) →shape(外型) →store(儲存器) →speed(速度) →service(服務) →model(型號) →brand(品牌) →color(顏色) →quality(質量)
在討論時教師要求學生對自己提出的想法加以解釋,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供了情境讓學生練習口語。
2. 科學的導入和呈現
對話課的導入形式可多樣。常見的有復習、話題討論、講故事、值日,還可以根據該單元的生詞組織成一個小故事或敘述一件事等形式進行。教師邊講邊把生詞呈現在黑板上,以便學生往大腦里輸入生詞。
3. “任務型”聽力訓練
課文對話無疑是訓練學生聽力的好材料,尤其對農村中學或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更是如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在訓練時任務要明確,目的要清楚,題目要明了。如布置任務:Listen to the tape and try to pick out the right answers.(選擇正確答案)
(1)How many people are having a discussion about a future advertising program?
A. Three. B. Four. C. Five. D. Two.
(2)What product are they going to produce an advertisement for?
A. Car. B. TV.
C. Mobile phone. D. Computer.
(3)What company will they produce an advertise-ment for?
A. IBM. B. Great Wall.
C. Founder. D. HP.
(4)Who do they ask about the machine?
A. Seller. B. Users.
C. Bob. D. The company.
(5)How can they get to know who are using these computers?
A. Ask the users. B. Ask the passers-by.
C. Go out and search. D. Ask the company.
4. 閱讀與講解
對話中的閱讀容易被忽略,因為內容簡單并且剛剛進行過聽力訓練。就內容而言學生清楚,但這時的閱讀主要解決語言在什么環境下使用更為得體,更加準確,更富有交際性。因此,教師應該把最需要解釋的內容明示清楚,以防學生犯不該犯的錯誤。同時,教師要注意,對于對話,教師要避免大量講解語言點或語法知識,而是使用對話中的情節,歸納一些表達的用法。
5. 信息輸出與鞏固練習
一般而言,如果是較低要求的教學,到這一步通常要讓學生做大量的訓練、練習,多次重復和強化某種技能,如聽錄音模仿語音語調或操練新的句型,還有教師提供情景讓學生編對話,或給關鍵詞讓學生復述,或把對話內容變成小故事等。這種形式對于有些學生是非常有用的、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通過概述、評價、預測、聯想等使對話內容進一步深化、領悟或挖掘,這樣做不僅使對話內容學習得到了很好的落實,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英語能力。但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教師除了要考慮以上的練習形式以外,還應考慮設計更高層次的課堂教學任務。例如,設計書面表達、短文改錯等形式進行訓練。
總之,英語教師只有在教學任務設計上下工夫,認真備好每節課,踏踏實實上好每節課,才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英語水平;只有讓學生親自動口、動手、動腦,才能逐步提升聽、說、讀、寫能力,才能使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得到升華,從而真正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