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新教材的使用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契機,它打破了老一套的教學模式,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旨在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的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就教材的施教,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聽說法和語法翻譯法為主,強調語法學習和句型操練,機械性強;新課程主張交際法,重視培養學生流暢和得體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這新舊英語教學模式轉軌之時,廣大中學英語教師面臨著如何轉變觀念和更新方法,以適應新形勢的挑戰。
一、 新舊教材處理步驟的異同
舊教材的處理步驟先是組織復習,然后是呈現語法形式和語言意義,接著是組織操練,其中包含著各種句式轉換,如肯定句、否定句、疑問句、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最后是布置作業。
新教材的處理步驟首先也是組織復習,然后呈現語言形式、意義和功能,接著是組織機械性的操練和意義性的練習,然后是鞏固,這其中含有交際性,最后是布置作業。
經過對照,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的練習占有較大比重且富有變化。新的處理方式容量較大,時間較為緊湊,課堂節奏較快,這樣更要求教師精講,課堂上不能只是老師講,要多留時間給學生練習。
二、 三種層次練習的設計
1. 機械性操練。機械性操練的作用是為了熟悉語言形式,在活動方式上老師要牢牢掌握學生的回答。練習活動的形式可為跟讀、回答、替換、變換、齊讀或是背誦對話,這部分安排的時間應緊湊,一般不超過8分鐘為宜。一旦發現學生的錯誤,應立即糾正。
2. 意義性練習。意義性練習的作用是使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新語言的理解,鞏固新語言習慣,為在實際中進一步自如運用做好準備。練習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填空、看圖回答、看物回答、模仿對話、復述、轉述、造句、翻譯、提問、組合句子、表演對話等,以配對練習為主。練習的節奏應放慢,頻率也應放低,但密度廣度應加大,使學生處在較為活躍和熱烈的氣氛中,為下一層次的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 自由式的交際練習。這種形式的練習是為了實現交際而初步運用英語,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聽說、閱讀及書面表達能力。我認為這是在課堂上加強素質教育關鍵的一步。教師的設計和組織是否成功取決于:(1)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掌握是否充分;(2)教師設置的情景主題是否與課文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活動的形式可分為以下幾種:(1)角色扮演。如在第二冊Lesson 91中,可讓學生分別扮演the woman, the Indian和其他病人,讓學生分辨“Who’s the queue jumper?”。通過這種角色扮演,既可以讓學生重溫一次課文,也可以讓多數人參與到實際情景的練習中。(2)模仿寫作。如在第二冊Lesson 75中,學生可仿照課文的weather report 寫一篇關于本城市、本國家當天的weather report。而考慮到做weather report 要收集資料,老師可以提前一天要求學生留意報紙、電臺、電視的有關報道,收集齊資料后就可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3)給課本補充想象性。如Lesson 17中,可以叫學生根據所了解的有關海南的信息,描繪出海南的優美風光,同時要求學生必須用英語來給大家作介紹。由于這種練習本身就給學生提供了大量想象的空間和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學生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4)手工制作的慶賀活動。平時學生都有互相交換賀卡的習慣,只是他們在卡上寫的都是中文而不是英文。學了英文的部分祝福語之后,可在教師節、新年或圣誕節來臨之際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每人制作一張賀卡,用英文寫上美好的祝愿,在課堂上交流、評比。(5)智力競猜和知識搶答。在學了現在完成時后,可開展擊鼓傳花的智力游戲,鼓止花落,持花者抽簽回答,答對有獎。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及時復習了現在完成時中易混淆的知識點。在學習了賓語從句的基礎上,可開展passing on a message 活動,把班級分為8個小組,第一個人說一句教師所給的話,依次后傳,然后對證,正確者累積分最高的獲獎,這樣使學生在快樂中鞏固了賓語從句的三個主要問題(引導詞、語序、時態)。
除了上述所列舉的形式外,還可以開展猜測游戲、分組討論難題、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在練習中,教師可采取一些激勵措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表演中評選第一名、第二名等,從而用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知識信息。
在課堂上加強交際性練習的展開不僅使課堂教學得到了更好的落實,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鍛煉的機會,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了非智力因素,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真正實現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