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高中外語教學所沿用的是以教師為主的原則,把教師認真備課、講課內容豐富、有條理作為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講解占去了課堂的主要時間,無法給學生的實踐提供足夠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收者。實際上,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它是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培養和提高。因此,它的教學效果應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依據,而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認識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就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換為自動應用的過程。而這種結合與轉換都必須通過自身活動才能得以實現。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必須從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及時發現他們的困難,為他們排憂解難,成為他們學習的引路人。換句話說,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鼓勵者、合作者和解難者。
二、教學模式
語言教學,尤其是高中外語教學,不是單純講解單詞、語法的一種機械性的訓練活動,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高中英語閱讀課文涉及的題材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它是個單元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渠道。筆者通過近幾年來的教學探索和實踐,認為讀—聽說—寫的教學模式是全面提高學英語整體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
1. 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讀
(1) 導讀(Pre-reading)
“導”體現的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適當講解與本課有關的背景知識;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進行導讀語言設計,通過warm-up activities掃除文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但有些生詞詞義應該鼓勵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正式閱讀做準備。
(2) 速讀(Fast-reading)
這一步驟主要是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搜索式閱讀和跳躍式的閱讀(Skimming and Scanning),以獲取有關信息,了解文章大義。然后讓學生回答有關問題,或讓學生做正誤判斷練習,以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
(3)細讀(Intensive reading)
這一步驟主要引導學生逐步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情節和細節,就課文內容情節提一些問題,讓學生分析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間的聯系或中心思想。對文中尚未教過的生詞和習慣用語句式,可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猜測、去推斷,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獨立思考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4)復讀(Re-reading activity)
在速讀和細讀的基礎上,引導學再次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接口或作者評價,鞏固文章的內涵和語言制試點,最終達到運用的目的。這一步驟既可在課上進行,也可在課后進行,目的是將課內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延伸到課外某個相似的話題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2. 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聽說
語言是思維的重要工具,也是一個人的語言運用水平和交際的能力。傳統的教學中大多數學生聽得懂說不出,因此,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一連串的聽說活動深化對語言的理解, 然后開展運用語言的活動,把理解和運用有機結合起來。
1)單人或雙人活動(Individual or Pair work)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速讀和細讀之后組織學生一人或兩人一組的活動,教師問學生答,或學生一人問一人答,這能使學生掌握文章的事實和細節。還可鼓勵學生分析主題句,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小組討論與復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閱讀材料中,有些給出了一系列的數字信息,讓學生按小組圍繞主線的數字詞開展討論并造句。有些內容圍繞閱讀課文話題安排了Pre-discus?鄄sion,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弄清楚學生對有關話題了解的程度,學生也有機會彼此有目的地交談。自由討論會引起他們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的興趣,還會猜測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細讀后的復述過程是一個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也使用英語思維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細讀后的討論,引導學生就課文中的觀點展開討論,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并闡述理由。有些還可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經驗、看法和觀點,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際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們擁有了更多的談話交流的機會,在談話中,他們互相啟發、共同構思、暢所欲言,不僅使思想更開闊,也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3. 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寫(Writing)
寫作能力是語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現。英語界的老前輩———北京大學的李賦寧先生曾多次強調:“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 我們都知道,讀是信息的輸入,寫時就是信息的反饋與提取。寫要經過大腦思維的加工、提煉,只有信息的輸入達到一定的量時,信息輸出才成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積極的學習心理過程。美國作家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書所編的閱讀課文是寫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語言現象的展示廳,是語法規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題材的示范本。” 所以說,在側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應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篇的寫作,即在對課文的內容、詞匯和句式有了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個稍加變化的主題進行寫作。
總之,“讀—聽說—寫”的教學模式符合認知規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時刻明確教師只是指導者(guide),不是主宰者(god)。應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歸納,培養他們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開發學生的能力,保持其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