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這些孩子或聰明或笨,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家境或富裕或貧窮,而是后天的教育環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們以后的人生觀。
英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過,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輕心,他說:“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說得有一點夸張,但是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確實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識的東西,至少這樣犯的錯誤更少,錯誤的影響也會更小。
錯誤一: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玩具
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說:“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錯誤二:期待孩子的感謝
很多母親都認為:我養育了你,我有特權去指使你。這些母親在為孩子奉獻的時候,其實也在內心對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所預想的方式去成長。如果孩子并不如其所愿,她們就會深深地失望,并用這種失望去傷害孩子。
錯誤三:和孩子沒有親密接觸
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提過:,對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來說,除了需要被細心地照料之外,還需要和母親有溫柔的身體接觸。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情,美國紐約大學的曾做了一個觸摸心理實驗,實驗的結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體接觸的兒童,長大后普遍缺乏溫情和體貼,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評價偏低,這樣的孩子總是不懂得想別人傳達自己的快樂情緒,對周圍的人也冷漠沒有親和力。
錯誤四:不理會孩子的哭鬧
哭,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家長做溝通
錯誤五:習慣責備孩子淘氣
孩子淘氣并非全是壞事情,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索,并且能從淘氣的過程中學會不少東西。
錯誤六:對孩子缺少耐心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每一點進步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個家長要耐心地期待著孩子的進步,不要試圖超越自然規律對孩子的成長抱焦急的心態。
錯誤七:喜歡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
世界上沒有兩個孩子的完全一樣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相應的優點和缺點,能力和特長也各不相同,但是很多家長卻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然后一味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的孩子。
錯誤八:忽略孩子的自尊
孩子的心是稚嫩的,需要格外的呵護,尤其在自尊心上。只要是有自尊心和愛心的父母都會注意到這一點。但是很多父母經常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錯誤九:打擾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一些行為看成是在胡鬧,如果不加阻止就是對孩子的縱容,而事實是當孩子淘氣的時候,也是他最聚精會神的時刻,他把所有的注意都放在了自己渴望知道的東西上,家長過在這個時候干涉孩子,孩子專注的情緒會被打擾,這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很不利的,孩子正是在專注的行為里培養自己的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現在一些孩子常見的“感統失調癥”,往往就是因為缺少行動的自由造成的。
錯誤十:總是做壞的示范
當孩子還沒有與外界有更多的接觸以前,父母在他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權威,父母的一切言行在他們看來都應該是正確的,很少有孩子會在童年的時候懷疑自己父母的正確性。所以孩子會把父母的言行當成是自己行為的一個范本,因為父母既然如此那自己這樣做肯定也不會錯。在孩子有正確是是非觀念前,是否符合家長的做法是他們內心評價是非的唯一尺度,即便是家長的錯誤他們也會盲目模仿,而且這些行為一旦重復下去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即使后來孩子意識到這是錯誤的,形成的習慣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改掉。
錯誤十一:不給孩子做夢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美好的夢想,正是這些夢想為我們未來種下了成功的種子。夢想是行動的前奏,需要經營。經營夢想,就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把看似遙遠甚至有些荒唐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孩子也許會在成長的時候忘卻一些夢想并有一些新的夢想,但正是因為夢想的存在孩子才有了努力的沖動和渴望。
錯誤十二:孩子的心事無處訴說
傾訴是一個很好的發泄方式。孩子內心的苦悶若是無人知曉,只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心理學家們一直提倡合理地釋放心中的情緒,讓孩子大聲地說就是一種釋放的方式,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苦惱,而且他們因為心智的薄弱,承受能力更脆弱,一些在成人世界根本不能稱為問題的問題都會成為他們承重的精神負擔。家長如果認真傾聽孩子,哪怕是對孩子的苦惱不能給予任何實際的幫助,至少也會在精神上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支持自己鼓勵自己,而不是和自己在相反的立場。
錯誤十三:把拳頭作為唯一的工具
在一些歐美國家,打孩子會被認為是虐待,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