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認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有兩大心理因素,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叫非智力因索,它是個體學習的動力系統,包括注意、情感、情緒與意志等;那些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叫智力因索,它是個體學習的操作系統,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等心理因素。
一般說來,上課之初,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上一節課或課間活動的有趣對象或其它操心的問題上,因此,需要通過組織教學去引起他們對開始上課的有意注意,接著就要讓學生對新課或新內容發生,興趣,產生無意注意。
我們知道,語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文章并非無情物,師生亦為“有情”人,因此,課的伊始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而這正是語文課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質。
有一位同行曾作過這么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把語文教學比成一組畫卷,課文的導入則是畫卷的扉頁;如果把語文教學比成一組樂章,課文的導入則是樂章的前奏。課文導入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導入確實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課文的學習作好準備,開啟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
那么,如何選準最佳入口,去激發學生興趣,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呢?經過反復實踐,我以為如下作法值得一探。
一、抓住楔機,激發興趣
高中課本中選有數量較多的優美散文,并且多安排在春、秋季節授課,而這時又正好是春游、秋游時節,因此,教授散文單元時可抓住這一楔機,自然導入新課。比如,講授《黃山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悠悠的三月風又綠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時節。不過,限于條件(時間及經濟承受力),我們不可能親自去領略祖國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慶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詩人作家為我們寫下了許多不朽的優美文字,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來領略。上學期我們曾跟隨李健吾登臨五岳之尊,領略過泰山的雄姿、奇景;也曾隨同劉白羽放舟母親河流,飽覽過長江三峽的奇景、秀色與險狀。今天,我們再來跟隨徐遲一道攀登黃山,看能觀賞到怎樣獨特的景色……
二、別出心裁,增強趣味
語文課不同于其它學科,上正文前有必要介紹作者,而我們的簡介往往流于老套,語言也呆板。特級教師朱顯駒在簡介蘇洵時,就別出心裁,值得借鑒。他說,此君有兩點值得同學們知道:第一,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上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此君可謂大器晚成;第二,他養了兩個好兒子——蘇軾和蘇轍,唐宋散文八大家,蘇家占其三,這一點,大概只有曹操能與他媲美。如此風趣的語言,確能增強趣昧,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了更好地導入課文,在簡介以上兩點之后,我又增加了第三點:傳聞時人爭傳,竟效其文,有“蘇丈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之說。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蘇洵的文章……
三、適當拓寬,激發詩情
中學生對詩歌尤其是古典詩詞,有一種近乎迷信的神秘感,因而征服它——求知的欲望更強。在教授古代作家的散文名篇之前,我習慣于用幾分鐘時間賞析該作家的一首名詩,既適當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自然地導入新課。比如,教《石鐘山記》我是這樣導入的: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么兩句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軾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句子。(出示小黑板:湖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在這首詩中挖掘出了西施與西湖二者之間深刻的類似之處,西子無論怎樣打扮都美,西湖無論晴雨都美。而且二者都具有天然的美的資質,不靠人的修飾,不需借助外物,具有本色美。正因為其具有內在資質美,故能隨物賦形,變化出無限生動豐富的形態美。詩人對西湖的主觀審美評議,使得“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
蘇軾的詩歌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下面,我們共同來研讀他的傳世名作《石鐘山記》。
四、重視方法,變乏為趣
議論文是中學師生最感頭痛的文體,較之其它文體,議論文最枯燥、乏味,而又略顯空洞。如果講授不得法,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影響其對此種文體的寫作,教師批改起來將會更感頭痛,因此,講授議論文單元前的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議論文單元我是這樣導入的:
也許,你曾經向老師請教過“一套快速成文的方法”,而得到回答可能是“文無定法,無終南捷徑,全憑苦練”。的確,文無定法,但并非無法可循,無方法指導下的“苦練”是“蠻干”的同義語。也許,你看過《智取華山》這部影片,解放軍戰士不是打破了“自古華山一條道”的定論而開辟了一條解放華山的道路嗎?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同來探討議論文八步快速閱讀法與八步成文法。 (注:八步法的具體內容為:①談什么,②從何談起,③主張什么,④是什么,⑤為什么,⑥怎見得,⑦怎么辦,⑧會怎樣。)
這樣導入,既消除了學生對議論文的畏懼感,又增強了學生們的自信心,可以充分調動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五、結合評價,順勢導入
近現代有不少的偉人(或名人)對歷史作出了自己獨到的評價,從這些評價人手,便可自然地導入新課,并能激發學生更濃厚的興趣。講授《鴻門宴》,我是這樣導入的:
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后,毛澤東同志曾寫過一道《七律》,副題是“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同志在這首詩中號召全體軍民乘勝追擊國民黨反動派,不可像楚霸王那樣沽名釣譽,最終導致自己的慘敗。
詩中“霸王”即指項羽,那么項羽究竟是怎樣“沽名”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鴻門宴》,從中就可找到答案。
六、中外結合,以文釋詩
中外許多詩文的創作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既可互為印證,又可由甲文導入乙文。比如,指導學生自讀《與妻書》,我是這樣導入的:
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斐寫過一首《自由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睂τ谶@首詩,大家都比較熟悉。如果說這首詩過于抽象的話,那么辛亥志士林覺民的《與妻書》就寫得很具體、生動、感人,可以看作是這首詩的一個很好的注腳
七、創設情境,陶冶情操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開拓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中國教育和發展綱要》也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边@兩個綱領性的文件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美的熏陶,努力實施美的教育。
創設情境是課堂美育的基本步驟。心理學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審美主體強烈的審美愉悅,而作為“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的課文,通常也能激發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的心理期待。這種審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師實施美育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一楔機,采取有效方法,創設課文需要的情境,將審美期待這種內在情緒外化為審美注意。
四川省首屆高中語文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一等獎獲得者毛波在教《長江三蛺》時,為創設教學情境,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L江,我們的母親河,她不僅創造了壯麗的景色,也孕育了中華燦爛的文明。而長江上景色最為瑰麗多彩,最讓我們魂牽夢繞的,還是長江三峽。千百年來,人們為三峽留下了無數的詩篇。杜甫寫道:‘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瘜懕M了瞿塘峽水的赫赫聲勢;李端的‘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則慨嘆了巫峽的縹緲艨朧。而同學們最為熟悉的,應該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自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绻f,歷代詩人們描寫了飛流直瀉的三峽,煙雨蒼茫的三峽,那么,劉白羽先生筆下的三峽又是怎樣一番景色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劉先生的筆觸,走進三峽,暢游三蛺吧!”
這種充滿濃濃感情的語言,易于撥動學生的心弦,易于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從而成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八、制造懸念,扣人心弦
懸念,是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觀看電影戲劇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即關注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作品后面將要表現的內容,先在前面作個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馬上解答,故事在讀者心中留下疑團,產生一種誘惑力,使讀者急于求知,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懸念使作品峰巒疊嶂,搖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稱為是“引人人勝的絕招”。
《三國演義》中“孔明借箭”一節,就設置了眾多懸念,險象環生:周瑜有意刁難,陷害諸葛亮,限令他在短時間內造箭十萬,而諸葛亮竟當眾答應“三天后江邊搬箭”,且立下“軍令狀”。時間短,任務重,諸葛亮能行嗎?周瑜怕諸葛亮造箭,把工匠及鐵器全都藏起來,人們為亮擔心,他該怎么辦?亮向魯肅借船只、布幔和草來,這又是為什么?兩天過去了,亮還沒動靜,他究竟設的什么計?第三天一早,他密請魯肅上船去取箭,這十萬支箭又從何而來?他帶兵前往曹營,船近曹操水寨時又擂鼓吶喊,萬一曹操大軍出動,又如何是好?這一個又一個的疑團就是懸念,它像磁石一樣吸引讀者,直到最后,讀者才恍然大悟,得到一種“原來如此”的快感和藝術享受。
小說中制造懸念能扣人心弦,課文導人中制造懸念,也可以吸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學內容。注意力就像一只小鳥,它是很容易受驚的,只有富有吸引力的誘餌才能把它吸引過來,而懸念就是很好的誘餌。
魯迅的小說《藥》,有位教師是這樣利用懸念導入的:
“同學們,你們見過用人血饅頭治病的事么?今天學習的課文《藥》,就是寫用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這‘藥’說明了什么呢?”
“‘中國’古老的名稱除了‘赤縣’、‘神州’外,也曾叫‘華夏’。華夏本是一家,現在分成了兩家,而且華家吃夏家的血,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秋瑾,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為推翻腐敗的滿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爭,被捕后,不幸在紹興古軒亭口英勇就義。秋——夏,時令相對,指姓;瑾——瑜,同為美玉,因此人們說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的,魯迅為什么要這樣暗指呢?”
“辛亥革命終于推翻了滿清王朝,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放中國人民。那么,無數革命先驅所要尋找的救國救民的‘藥方’是什么呢?”
這里設置的幾個問題,撞擊著學生的心靈,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懸念,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問題的心情會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
當然,制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賣關子、設卡子,就失掉了懸念的意義,甚至會把學生弄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