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是一種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的全新的教學方法,使枯燥的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做、學生看的傳統教學模式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既掌握了知識,又掌握了得到知識的方法,正所謂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方案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對于學生來說終身受用無窮,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為提高。
下面就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探究為例來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探究課題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二、探究目標
(1)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溶解性
(2)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與酸反應、與堿反應、與鹽反應、穩定性等
三、探究方法
觀察法、比較法、實驗法
四、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碳酸鈉與碳酸氫鈉是兩種常見的鹽,在初中化學中學過它們的一部分性質,如它們的顏色狀態、與酸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碳酸鈉與氯化鈣或氯化鋇反應生成沉淀等,但對于它們的熱穩定性、碳酸鈉與酸反應要分為兩步進行以至于它與酸的反應速率比同樣條件下碳酸氫鈉慢一些、碳酸氫鈉與堿的反應這幾個性質屬于新知識,是這節課要重點探究的內容。
五、注意事項
變量控制:如果有多個變量影響同一個結果,應控制只有一個變量。
六、方案設計
(1)碳酸鈉、碳酸氫鈉的顏色、狀態怎樣?
取出少量兩種固體進行觀察即可
(2)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酸的反應有何不同?
取等量的兩種固體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同濃度同體積的鹽酸或稀硫酸,觀察現象,比較反應的快慢。
或:取同濃度同體積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溶液分別放入兩個燒杯中,緩慢滴入同濃度同體積的鹽酸或稀硫酸,邊加邊攪拌,觀察比較兩個燒杯中的現象。
(3)碳酸鈉、碳酸氫鈉可以與氯化鋇反應嗎?
取同濃度同體積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溶液分別放入兩支試管中,滴加同濃度的氯化鋇溶液,觀察現象。
(4)碳酸鈉、碳酸氫鈉可以與氫氧化鈉反應嗎?
取同濃度同體積的碳酸鈉、碳酸氫鈉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試管中,滴加同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結果發現無任何現象,是否兩支試管中都無反應呢?繼續探究。
分析可能的情況:從離子反應的角度來看,碳酸鈉與氫氧化鈉不會反應,碳酸氫鈉與氫氧化鈉可能可以反應,有可能生成碳酸鈉和水,怎樣證明溶液中產生了碳酸鈉沒有呢?學生想到了氯化鋇溶液。
從碳酸氫鈉與氫氧化鈉混合后的溶液中取出少量于另一個試管中,加入氯化鋇溶液,如果有沉淀,說明推測正確,否則說明不正確。分析原理,同時可引申到碳酸氫鈉與氫氧化鈣的反應。
(5)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加熱條件下能分解嗎?如果分解,會生成什么物質?
分別取少量碳酸鈉固體加入到大試管中,試管口略向下傾斜夾在鐵架臺上,用帶導管的單孔塞塞緊,導管插入盛有飽和石灰水的試管中,加熱,觀察現象。
很明顯,碳酸鈉加熱時試管中有少許水珠,石灰水中無現象;碳酸氫鈉加熱時試管中有較多水珠,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但試管中的固體成分是什么呢?是碳酸鈉?還是氧化鈉呢?還是其他的什么物質呢?引導學生思考。
取出試管中的固體,溶于水,加入氯化鋇溶液,有沉淀生成,說明固體成分原來是碳酸鈉。
至此,碳酸氫鈉分解的產物全部搞清楚了。
七、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碳酸氫鈉與氯化鋇溶液的反應可能會生成沉淀,經研究發現主要是因為碳酸氫鋇的溶解度較小,因此碳酸氫鈉溶液和氯化鋇溶液的濃度應稀點為好。
八、幾點思考
1、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有很多的優點,但我們心須看到,探究時進行方案設計、實驗、綜合分析思考、應對意外事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現有的各種評價體制下,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每節課都進行探究,或每個問題都進行探究,而是要結合傳統教學方法進行靈活處理,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才能達到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國家對教師的要求。
2、教師在進行準備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多地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并做好充分準備,這樣才能從容應對突發事件或對學生提出的新的方案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
3、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倡導學生提出新思想、新方案,并對提出新方案的學生及時進行鼓勵,以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思維。
4、高中化學教學正處于轉型期,有關教學人員、實驗人員、教學設施裝備遠遠落后于新教材改革的要求,(比如數據采集器這樣的先進儀器,我們不僅沒有,連我們老師都從未見過),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增大在這些方面的投入,以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