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比較研究法源于古希臘希羅多德的史學名著《歷史》,本世紀五十年代盛行起來,并逐漸成為歷史研究的發展趨向。事實上,比較法不僅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巨大,而且在歷史教學中也同樣能起到其他類型教學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具有以下幾種功能:
一、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找到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比較,可以把學生由被動了解歷史的表象帶入深入認識真正原因的道路。例如,縱觀三大宗教的起源,無不是由于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人民又無法反抗,再加上統治階級的極力宣傳而誕生的。雖然它們大都宣揚忍耐順從,超自然的神的存在,但只不過是一種對精神的安慰而已,是一種“精神麻醉劑”。如果在初三學完伊斯蘭教的誕生后,再組織學生將這三大宗教的起源進行這樣的一番比較,就會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宗教的本質是一種虛幻的反映這一道理。
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比較法就能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比如要想讓學生掌握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就必須洞察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通過洞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先后經歷的共同的發展階段,來認識人類社會象自然界一樣,也是一個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再到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發展規律。如果只是從單一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來尋求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就只會把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也納入所謂規律中。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學習歷史的狹隘性傾向。學習中國歷史,學生會感慨我們的古代文化燦爛輝煌;學習了世界歷史,學生又會覺得外面的世界一樣精彩。這種比較便會讓學生認識到世界的歷史是由全人類共同創造的這一道理。過去,我們談及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卓越貢獻時,在國內只講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和軍隊的浴血奮戰,在國外只強調中國在中國戰區的主要作用。但只要我們給歷史以真相,給學生講明國民黨在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事跡和蘇美盟軍在結束戰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學生也會通過比較發現勝利來自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單靠某一力量。無疑,這樣就必然會使我們的學生眼界更開闊,思維更全面。
三、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歷史感。所謂歷史感即對歷史的總體感知能力,具體地講也就是指人們對歷史以期得到的更接近于實際的認識的分析、歸納和綜合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就要求教師通過語言、文字、實物、圖片等資料運用比較的方法來傳授給學生。如歷史類型的比較、歷史淵源的比較、歷史人物的比較、歷史事件的比較等,都能達到這一目的。實際上,學生歷史感的強與弱就會反映出學生是否能從相同的地方來突出不同的特點,從而得到對歷史事物的正確認識。
四、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還能加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因此,多少年來,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更被中共中央《關于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所再次強調。那么如何進行更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呢?我在教學中就發現比較法是最有說服力、最具有教育作用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中外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世界上文化傳統保存最悠久最完整的國家,是世界上曾經有過極具光輝燦爛歷史的國家;通過古今各項制度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通過正反面歷史人物的比較就可以讓學生從古今杰出人物身上吸取愛國主義營養等等。
比較法雖然是歷史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基本方法,但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比較的運用最好是教師在學生系統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將可能大大降低其實際教學效果。因此,比較法具體功能的發揮還必須由教師將其同講述、講解、談話、演示直觀教具等方法結合起來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