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2005年2月22日發(fā)表了尚先生的文章《校本教研“本”在哪里》(以下簡稱“尚文”)。筆者對此標題,先是欣喜,認為抓住了校本教研的關(guān)鍵;繼而一想,“校本教研”的“本”不是明明白白的嘛,干嗎還質(zhì)疑?不禁也拋出“校本教研‘本’在哪里,提法不科學”的看法,以就教于作者。
一、從詞匯學的角度講,“校本”是詞語的簡稱
“校本”就是“以校為本”的簡稱,是選取名稱中有代表性的語素節(jié)縮的,就像“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簡稱為“中共中央”,“安全理事會”簡稱為“安理會”那樣自然。既然是簡稱,當然就不能因此詢問“‘中共中央’的‘中’在哪里”或“‘中共中央’的‘中央’在哪里”(不是指地域上的“中央”)。從語匯發(fā)展的角度講,“校本教研”也必將隨著人們長期的使用,形式和內(nèi)容都固定化后轉(zhuǎn)化為詞,現(xiàn)在流行的“高中”、“教研室”等詞匯不就是這樣轉(zhuǎn)化來的嗎?
二、從內(nèi)涵上講,它是一種教育思想。眾所周知,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了自下而上的“校本”新思想。一般來說,就其外延來講,“校本思想”包括校本管理、校本課程、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靶1尽边@一概念源于西方教育,美國于90年代提出的“School—Based in—service—Education Model”,意即“基于學校的教育服務(wù)”,其英文關(guān)鍵詞是“School—Based”,其含義一是基于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為了學校。因此,所謂“校本教研”,指的是以學校存在或發(fā)展的實際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和特色所進行的一種新型研究活動。它強調(diào)的是教師工作過程與學習、研究過程的整合,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行動研究,是區(qū)別于課改以前教研員自上而下的事務(wù)性的、“蜻蜓點水式”的教研方式而言的。
三、“校本教研”的“本”,只能是“學?!?/DIV>
從詞義上講,“校本教研”的“本”,就是“根本”、“本位”的意思。目前,校本教研流行的經(jīng)典解釋是“‘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進行的教學研究”。因此,“校本教研”是以學校為基本單位,基于并為了學校的發(fā)展而開展的教學研究,“校本教研”的“本”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學?!?。
當然,我并不反對“尚文”提出的觀點:校本教研中,“校長是龍頭”、“教師是主體”、“課堂是主戰(zhàn)場”。我只是反對其文章標題的提法。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