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舊的信息技術課主要是學習計算機語言或應用程序,而新課程的課程標準除了“知識與技能”外還要求“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信息技術教師就不能用老方法去教學了,教師的角色要進行調整。教師要進行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轉變。
根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信息技術)的課程目標體系,新課程標準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并將其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同時還在各模塊內容標準中進行了具體表述。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強調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可操作性。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法上要有所轉變,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要發生變化。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教學觀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主張,它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態度和方法,教師要轉變角色,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觀念。
以人為本創新教學,必須建立新的教學觀。新課程改革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目標必須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教師必須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尊重人性,熱愛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努力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獨立實踐探究,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時,要革新統一規格、統一要求的“一刀切”教育模式,重視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完善差異性教育,促使學習過程成為個性發展的過程。要從“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這是創新學習的前提條件。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不是一張等待老師去描畫的白紙,讓學生圍繞老師轉、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是不可能促進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的。只有真正視學生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教學組織形式由封閉轉向開放,信息交流由單向傳授轉為多向綜合傳遞,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才能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推動學生自主探究并最終學會學習。
同時也要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學習探究中逐步挖掘、不斷養成的。為此,必須轉變學生傳統的被動性學習狀態,強調發現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質疑書本、超越教師,贊賞學生獨創性、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引導學生積極從事實踐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勤于實踐的習慣和勇于創造的精神。
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發展十分的迅速,知識的更新快,人們很容易從外部數據資源中獲得信息。學生在校獲取現成知識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學習目標,學習的過程比學習的結果更有意義,學生思維方法的形成是比掌握具體知識更重要的目標。
二、教學方法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確立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以促進學生和諧均衡、個性化發展。新課程改革順應世界范圍內“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的目標。發展個性的理論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而賦予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改革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及去記憶教師講授的固定知識,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討論和發現新知識,自己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的現狀。新課程要求教師重新思考學生,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來看待。他們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動探究知識的愿望,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這些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所具有的,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從而拓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拓展學生發展的空間。
強調“任務驅動”、“問題解決”教學策略的正確運用。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特別強調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技術革新等實踐活動中。
大量實踐表明,“任務驅動”、“問題解決”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條件的,不能濫用。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要注意“任務”、“問題”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不要簡單重復,以免造成學生的厭煩心理和學習時間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費。
三、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轉變。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由“教學的主角”轉為“平等中的首席”。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徒有教學的形式表現只是“假教學”。新課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師生關系是一種人道的、和諧的、平等的新型關系。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寬容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感化、鼓舞、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問、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相互補充,達到共識、共享、共進。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我教你學”、“我講你聽”態勢真正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或學習顧問,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在信息時代,知識不更新就會落后,教師不學習自會“貶值”。教師都將不再是絕對權威。知識社會的顯著特征就是知識像滾雪球一樣急劇膨脹并快速陳舊。隨著知識傳播渠道和信息的劇增,教師不能以做發光發熱的“蠟燭”而自足自慰,他必須時時充電,讓自己的一桶水變成鮮活的“自來水”。只有終身學習并不斷自我培訓,才能夠勝任未來的教師工作。面對來自四面八方信息的“狂轟濫炸”,作為一個好的學習者,教師還應該具有批判性和選擇力,善于吸收對自己最有用的知識。
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管理權威、知識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