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合理高效的歷史網絡課,實現計算機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已成為當前高中歷史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現代教育的大勢所趨。怎樣才能設計出好的歷史網絡課?教師在網絡課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何用網絡 “網住”學生的心?本文試圖就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各位同仁探討。
關鍵詞:網絡化教學 信息技術整合 主體探究 角色體驗
一、問題的提出
網絡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領域中的前沿技術,因其具有資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為21世紀的主流。設計合理高效的歷史網絡課,實現計算機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已成為當前高中歷史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現代教育的大勢所趨。
但是,怎樣才能設計出好的歷史網絡課?如何用網絡“網住”學生的心?很多老師存在著一些誤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本人對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并作為深圳市代表,在“第二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討會”中,上了一堂信息技術整合的觀摩課,受到與會專家和老師的好評。下面我就這一堂《美國西進運動》網絡課,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二、理論依據
1.網絡化教學模式
基于網絡環境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
|
圖一 網絡課堂教學模式表
網絡化教學模式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具體體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
2.網絡化教學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原則。教育的本體功能是對人的關注,網絡化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實踐才能實現。
(2)以問題為中心的原則。網絡化教學中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驅動力,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的知識儲備,誘發探究動機,引發學生不斷進入自己的“最近
研究實施階段:
實踐支持、
關系協調、
意志鼓勵、 |
總結反思階段:
對學生 成果評定 激發新問題
對自身 課程反思主動發展 |
發展區”。
(3)民主、平等、和諧的原則。江澤民同志指出:“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己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網絡化教學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為這一原則的實現提供了基礎。高中歷史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重任務。但在常規班級教學環境中教師很難在課堂上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現有的教學條件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創造能力培養的更好實現。如果有了先進的教育技術的支持,將有助于更好地落實高中歷史教學所承擔的素質教育任務。
三、網絡化教學的主要環節
網絡化課堂教學一般有六大環節,即準備階段、情景創設、主體探究、協作學習、遷移運用和總結拓展。我在設計網絡課《美國西進之路》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準備階段。
(1)硬件要求:網絡多媒體教室一間,電腦50臺,電腦之間互相聯網,并都通過ISDN接入Internet,掃描儀,大屏幕投影儀等。
(2)軟件要求:Office辦公軟件,PhotoShoP 5·0,FIash,豪杰超級解霸,網頁測覽軟件(Netscap和IE瀏覽器)等。
(3)學生要求:會使用 Office辦公軟件,能夠獨立上網。
(4)教師要求:根據教學內容制作教學網站。主要用 Frontpage2000制作網頁,用 Photoshop 5.0,Flash,豪杰超級解霸,掃描儀等進行文字、圖片、圖像、聲音和視頻剪輯等各種媒體對象的編輯。
(5)網頁制作:網頁的制作分為主頁和其他網頁,每頁的內容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而主頁則起統帥作用。如本課題的網頁緊緊圍繞“西進之路”這個主題進行設計和展開。主頁分為三個區:中間是教學目標區,包括教學重點和難點;左側是網絡課堂區,包括課堂講座、課堂檢測和課堂討論等;右側是多媒體素材庫,包括各種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有關的視頻、文字、圖片、相關網站和超級鏈接等。
(6)學前指導:教師指導學生了解本課題網頁的結構和操作方法,學生有疑問請教老師。
2.情景創設。
(1)新課導入:大屏幕展示“美國西部風光”:從西進運動興起至今不過二百年,開發時期不過百年時間,但其間變化之大令人瞠目。從莽莽草原、戈壁沙漠到今天城市林立、工業發達,幾乎是轉眼完成,而考察其內容更是包羅萬象,豐富繁雜,在世界列國中恐無出其右者。美國西部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了眾多行家的關注,用文字和音像材料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2)展示目標:教師點擊相關菜單,集中學生注意力,以問題形式向學生展示本課題的學習目標,讓每個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如“西進之路”的教學目標可如下設計:第一,了解美國西進運動的時代背景;第二,掌握美國西部地區的范圍和自然地理特征;第三,認識西進運動對美國經濟的推動;第四,從美國政府的角度分析西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通過西進運動中牛仔、淘金者、印第安人及外國移民幾個視角全方位地了解這場運動對美國的深遠影響;第六,根據有關資料(面積、人口、資源、背景、政策等),比較我國西部大開發與美國西進運動的異同,進一步討論我國西部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3.主體探究。教師點擊復位菜單,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上網自由瀏覽。學生可瀏覽教師課前制作的網頁,可通過Internet搜集有關資料,也可利用搜索引擎,輸入“西進運動”等得到大量相關內容。
4.協作學習。教師將教學內容細化為八個小課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其中的一個小課題,如西進中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經濟學家、美國政府官員以及西進中的牛仔、印第安人、外國移民和淘金者。組合成八個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分析、綜合有關資料。將討論結果發送以課堂討論區,然后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將各小組討論的結果,通過各種形式或大屏幕展示出來,學生一起交流,教師作適當補充和評價。
5.遷移運用。教師點擊復位菜單,讓學生打開課堂檢測網頁。本網頁有各種類型和層次的檢測題,尤其以材料分析題和讀圖分析題為主。學生可通過E-mail將答案發給老師,教師在主機服務器上收到學生答案后,既可進行個別輔導,也可將有代表性的問題通過大屏幕投影展示,全班同學集體評價。
6.總結拓展。教師對本節課題作總體歸納,回歸教學目標,布置拓展問題。如:用政治、地理、歷史的有關知識正確分析“一江春水向東流”和“一股暖風向西吹”的現象;美國向西部擴張對美國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但卻是印地安人的災難史。聯系我國現在的西部開發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及使命感、社會責任感。
當然,在網絡環境下的歷史學科自主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傳統教學方法、手段的有機結合,避免“技術萬能觀”。傳統教學方法中的面對面交流,師生、生生間的情感溝通都是網絡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們在歷史網絡課堂上絕對不能忽視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如果缺少必要的語言交流就容易使一部分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與課堂教學無關的網頁上去了。整堂課也變成了“死”課,缺乏活力。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質就是用信息技術支持課堂教學的根本性變革,使“教”與“學”趨于一致,而教師在一堂網絡課的前前后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我們既是網絡課的編著、導演、演員,同時也是網絡課的導游和技師。要當好這些多重身份,我們教師必須不斷地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網絡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