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例子都說明:一個人的學業成就大小,其智力因素固然起著主要作用,但其它的心理品質也不容忽視,尤其在智力相當的情況下,非智力因素將一躍成為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強調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應注重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一、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系統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個協同作用的子系統構成。前者以感覺—思維—創造等認知過程為主,在學習中負責對各種知識進行加工和處理,后者以興趣—情感—意志等意向活動為主,在人的學習和創造過程中往往以動機為核心,調節著認知過程的正常進行。這兩個子系統共同作用,相互促進,互相制約,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只有與智力因素融為一體時才能發揮它在智力活動中的作用。這種作用,具體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動力和定向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學生積極感知,有目的地觀察并展開思維和想象,在艱苦緊張的學習中保持較高的情緒,對教學內容懷有濃厚興趣,不受外界干擾,堅定目標,專注于學習和研究。
(二)引導和強化作用
欲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除教師積極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外,還需要學生內部動機的配合,始終如一地積極投入學習,驅使學生的智力活動朝著預定目標發展。一旦學習過程中遇到各種障礙,主觀上可能產生退卻的念頭時,非智力因素將使之振奮精神,堅定意志,正確地對待困難和受挫,揚長避短,最終克服困難,達到既定目標。
(三)控制和調節作用
通過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反饋信息,學生不斷調節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發展某一方面的興趣,提出新的需求,選擇最佳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調整學習進程等等,都與非智力因素的調控作用有關。
(四)激發和感染作用
學生強烈的成就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形成了“非智力心理優勢”,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使智力的發展如虎添翼達到更高的水平。由于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學好化學,從而產生有利于學好化學的心境,賦予學習以生氣和活力,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基本策略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需要我們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思維特征和教學內容等去把握最優的培養策略。
(一)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使之持久化
動機是指一個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而萌發的一種內在的推動力量,它促使學生將自己的行為指向學習。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有六種類型,即認知動機、崇高理想動機、自我實現動機、義務動機、依附動機、受迫動機。在學習化學之前,有些動機是潛在的,但更多的是隨著化學課的開設并不斷地獲取學習成功才日益增長的。抽樣分析表明,好、中、差三類學生中,唯有認知動機表現出極顯著的差異,是造成學生化學學習效果差異的主要原因。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的特征和化學對人類的貢獻,去喚起和穩定學生的認知動機,同時也適當地利用一些外部手段(如測驗、競賽等),使學生在適度的壓力下增強學習動機。
1.講好“緒言”,誘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向往。
通過多種實驗現象吸引學生去注意,展示化學世界的復雜性,激發他們樂于探求的愿望,又要結合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說明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還要告訴學生,化學變化錯綜復雜,但有規可循,每一個同學都能學好化學。總之,要用生動的素材和富于誘惑力的實驗來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激起學生學好化學的積極愿望。
2.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成功的愉悅中不斷強化學習動機。
實踐表明,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能增加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教師不僅要善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思考如何教會學生“會學”的具體方法。學生以科學方法為工具,使化學知識的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復雜的化學問題迎刃而解,會從中不斷獲得樂趣。同時,根據學習效果有意識的調整、優選適合自身思維特點和不同學習內容的科學學習方法,反過來又促進學習水平的提高。動機也隨之得到強化。
3.適當利用測驗和競賽等手段,激勵學習動機。
教師的期望提高了學生的動機水平和測驗成績。將測驗、競賽、提問等手段與教師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明確努力的目標,樹立奮發向上和積極進取的信念,能夠穩定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創設激趣的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喜愛化學的濃厚興趣
興趣可以直接轉化為內在動機,成為推動、引導、維持和調節人們進行活動的一種內在力量。隨著課程門類增多,學習精力分散,加之化學內容的加深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學習無味,興趣自然下降。面對這一不利的客觀情形,要求化學教師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以彌補學科體系的某些不足,有意創設激趣的教學情境,誘發他們愛學、樂學的愿望,并使之轉化為學會、學好的具體行為。
1.言語激趣
要對錯縱復雜的化學現象進行辨別、分類和解釋,必須借助于一系列概念、原理、公式和模型,運用精確的、肯定的、果斷的、扼要的、邏輯的語言來表達。但是,過分的“術語化”和“理性化”往往使語言失去教學性,難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正常展開。因此,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輕松活潑、妙趣橫生、有“形”有情的語言揭示較為深奧的科學道理,能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言語激趣不僅能調節學生的情緒和課堂氣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例如,講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時,教材上是這樣描述的:“在加壓和降溫冷卻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會變成無色液體,甚至變成雪狀的固體,通常把固體二氧化碳叫做“干冰”。說法雖然嚴謹,但顯得呆板,無法使學生產生興趣。如用符合事實的生動語言去表述,則是另一番情趣了:“二氧化碳加壓冷卻可以變成雪花狀的固體,它像冰一樣可以做致冷劑,但比冰要好得多:冷卻時沒有水殘留,加熱時全變成氣體,干干凈凈,故稱‘干冰’。電影里和舞臺上孫悟空騰云駕霧的鏡頭,七仙女在云中裊娜多姿的幻影,你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嗎?原來,這都是干冰吸熱升華造成的。”生動、詼諧的語言,既結合學生熟知的生活實際,又隱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極易使學生在情趣橫生的氣氛中頓悟到問題的關鍵。
2.懸念激趣
通過懸而未決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對問題解決的關切心情,從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講“氮氣與某些金屬反應”時提問:“2.4克鎂在純氧中燃燒生成氧化鎂增重1.6克,而2.4克鎂在空氣中燃燒增重卻小于1.6克。試問,原因何在?”鎂條燃燒生成氧化鎂是學生熟知的事實,現從數字中推出矛盾,使學生形成懸念,為順利引出和理解新反應3Mg+N2=Mg3N2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再如,在學習濃硫酸氧化性時,教師發問:“大家都知道,銅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應,但加熱稀硫酸較長時間后再加入銅片,卻有反應現象產生。這是為什么?”學生用已有知識無法解釋形成懸念,從而激起探求的欲望,對新的課題內容更感興趣。他們寄希望于教師的講解和演示實驗,全神貫注,當觀察到濃硫酸加熱條件下能溶解銅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氣體時,他們終于明白濃硫酸與稀硫酸在化學性質上有質的不同。釋懸,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濃硫酸強氧化性”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
3.實驗激趣
化學實驗以其生動、直觀、鮮明的特點,極易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少學生往往停留在由實驗現象本身引起的感知興趣上,教師在保護這種興趣的同時,應將學生看熱鬧的好奇心理和強烈的期待愿望逐步引導到規范操作和重點觀察的目標上,捕捉反映本質屬性的特征現象,結合現象啟迪學生科學思維,引導學生理解化學概念,掌握化學規律。例如,演示氯化氫溶解性實驗時,要求學生將注意力指向燒瓶。當滴管擠出少量水進入燒瓶時,美麗的紅色“噴泉”即刻形成,學生歡呼雀躍,情緒高漲,教師不失時機設問:“紅色的‘噴泉’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將氯化氫換成氯氣,行不行?”“產生‘噴泉’有哪些條件?”等等,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深入。
除精心設計演示實驗激趣外,結合教學內容補充一些趣味性實驗,并鼓勵學生參與設計和動手操作,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通過多種教學途徑,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
事實上,教學過程始終都貫穿著學生的情感活動,愛祖國、愛集體的情感,事業心、求知欲、自信、驚奇、懷疑、美感等積極的情感,能在教師的培植下轉化為學習的推動力。相反,厭倦學習、對班級集體和任課教師冷漠、對教學內容沒有興趣、害怕化學實驗等消極情感,極易削弱學生的進取心。布盧姆曾經斷言:“學習成績差異的四分之一可由個人情感特征加以說明。”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必須將情感的培養納入教學系統,通過各種途徑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
1.在教學內容中“植入”情感因素
與文史科不同,化學科教材本身蘊含的情感因素不多,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賦予教學內容情感色彩,從而誘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積極情感,內心產生強烈的反響、同情、激勵、喜悅、驚奇等。例如,當涉及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凝聚著前人智慧的知識結晶時,介紹科學家執著追求真理,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感,從而使學生產生敬佩感,起到良好的激勵效果。又如,在鹵素一節中介紹氟的性質時,用充滿情感的語調向學生展示元素發現史的一幅悲壯畫卷:“氟的制取是化學元素史上持續時間最久、參加的化學家人數最多、危險性最大的一次歷程,前后經歷了七十年,不少化學家為之損害了健康,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直至19世紀80年代,化學家用盡了化學方法、電解方法,仍未成功。不是實驗時經常爆炸,就是電極材料腐蝕嚴重,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很多人退卻了。然而,自學成才的法國青年莫瓦桑面對前人留下的難題,暗暗下決心要攻克這一難關。歷經多年艱辛,他終于用低溫電解法收集到化學家夢寐以求的氟氣。二十年后,他為此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令世人遺憾的是,獲獎的第二年,莫瓦桑病逝,終年55歲。在去世前,這位從不關心自己健康的科學家不得不承認:‘氟奪走了我十年的生命!’”上述悲壯的史實,既能強化對氟的異常化學活性的認識,又能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影響他們的非智力因素。
2.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維系師生情感的重要紐帶,也是教師寓情于教的重要前提。教師和顏悅色,期待信任,親昵適度,講解有力,使學生從中獲取喜悅、親切、激動、自信等情感體驗。在這種場合,學生不僅自覺地用耳朵去聆聽教師的講解,而且帶著歡快,用整個心靈去接受教師的影響。師生情感交互感染,由共鳴而激起的情感“合力”,沖擊著學生的心田,成為催人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有人說:“學生喜愛某一學科,還不如說更喜歡這一科的教師”,這正是師生關系價值的生動體現。
3.在揭示化學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美感
璀璨奪目的金剛石,晶瑩剔透的食鹽立方體,黑色的磷鐵礦和紅棕色的赤鐵礦,奇特的鐘乳石和石筍等等,能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界爭奇斗艷的物質形態美,并促發他們產生探求化學知識的積極情感。CH4分子的正四面體結構,金剛石的空間網狀結構,食鹽晶體中陰陽離子交替排列,石墨結構中整齊迭合的“鱗片”等等,則使學生感受到物質微觀結構的有序對稱、簡潔、多樣、復雜和奇妙。元素周期律以及原子最外電子層結構跟元素性質的關系生動地說明著量變質變規律;分解與化合、氧化與還原、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移動,水溶液中的離子積關系等等,則體現著對立統一的哲理,體現了化學內在美的獨特魅力。
(四)引導學生努力克服困難,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實踐表明,由于意志品質的差異,有的學生刻苦勤奮,面對困難時鍥而不舍;有的學生則懶于鉆研,學習消沉,態度不端正。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設置教學“坡度”,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克服困難的過程,既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時又磨練他們的意志。意志培養要因人而異,重在引導。對智力水平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著重使他們在復雜的化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磨練意志,提高耐挫能力,進行創造性思維,自覺地向提高化學學習的“精度”、“深度”和“新穎牲”方向發展;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應耐心引導,使他們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克服知識和心理兩方面的障礙,嘗到成功甜頭,并且持之以恒,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細心、穩定的心理品質。要注意幫助學生作好學習的心理準備,防止加重學生心理負擔,抑制化學學習興趣,削弱學習意志。
在化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它們對學生智力發展和化學學業成績的影響不可低估。培養非智力因素是當務之急。作為教師,應把握時機,在處理好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整體關系的同時,根據不同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既獲得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又在非智力因素的各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調好“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這兩根弦并非朝夕之功,只有通過長期不懈的實踐,才有可能演奏出和諧的二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