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這個家長會,可見家長對孩子的重視。非常感謝大家把這個時間交給我。一轉眼,又一個暑假來到了。記得一年級暑假前我曾在家長會上和大家分享了關于“讓孩子愛上讀書”的話題。一年過去了,愛上閱讀的孩子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愛讀書的孩子和不愛讀書的孩子差距會漸漸拉來。而讀書帶給孩子的幸福感則要受益終身。童年閱讀,為孩子的人生打上了一道亮麗的底色。閱讀的意義我不再重復,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話題不僅僅是閱讀,還有一些工作中和家長共同得到的一些收獲和啟迪。因為話題較多,顯得有些拉拉雜雜。不過歸結起來只有一點: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作為一個家長,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和幸福的人生呢?在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學習做做人。最成功的不是學習好,而是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而這些好習慣也都是在做好人的基礎上得到的。所以今天特別想和大家共同來探討怎樣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為孩子的未來打好幸福的底色。 (一) 幫孩子尋找最美好的地方。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 我們都希望為孩子找到一個最好的生活環境。上學了,家長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擇校,希望孩子能在一個美好的地方學習和生活。那我們來思考一下,你心目中的好地方是什么樣子呢?請你用幾個詞描繪心中的天堂。再用幾個詞描繪一下心中的地獄。 臺灣著名的作家林清玄也和孩子做個這個游戲:在黑板上畫一條線,左邊寫天堂,右邊寫地獄。我們看這個大作家是怎樣和孩子互動的。 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這樣呈現出來:花朵。笑。樹木。天空。愛情。自由。水果。光。白云。星星。音樂。朋友。蛋糕。燈。冷氣。書本......” 在游戲里,孩子們也同時寫出了他們心目中的地獄:黑暗。骯臟。灰色。哭泣。殘忍。恐怖。恨。流血。丑陋。臭。嘔吐。毒氣......” 我于是對孩子們說:“當我們畫了一條線后,就會知道天堂是具備了一切美好事物與美好心靈的地方,這個地方有人叫做天堂,有人叫做天國,或者凈土、極樂世界。地獄呢?正好相反,是具備了一切丑惡事物與丑惡心靈的地方。那么,有沒有人知道人間在哪里呢?” 孩子們說:“人間是介于天堂與地獄中間的地方。”我說:“錯了。”孩子們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 我告訴孩子們:“人間不介于天堂與地獄之間。人間既是天堂,也是地獄。當我們心里充滿愛的時候就是身處天堂,當我們心里懷著怨恨的時刻就是住在地獄!” 如果一個人一直懷著壞脾氣,住在骯臟的環境里,對未來毫無希望,就等于是地獄里的人。 如果一個人內心經常歡喜,住在潔凈的住所,有愛與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天堂里的人。如果在很久很久以后,真的有一個地方叫天堂,應該也是為那些心里有別人的人準備的。 有愛的地方就是天堂!我想說:孩子是生活在天堂中還是地獄里,這取決于你對孩子的引導。要引導孩子愛上自己學習的學校,愛上自己的班級,愛上班級里的老師和同學。如果孩子整天回家抱怨學校里的不好,同學和老師的不公正。那這個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一個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后即使獲得再大的成功也沒有幸福感。在這里,不得不多花點時間談談人的心理感受中的“歸屬感”。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 這么看理論我們似乎還看不出什么,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要在人最需要的時候滿足心理的需求,生活才是幸福的。 嬰兒剛出生,自然就是最原始的需要。吃飽穿暖。現在有很多孩子是剖腹產的。孩子在一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安全感,媽媽應該更加細心的呵護孩子。喂養孩子的時候要和他說話,經常做適當的按摩。可是很多職業女性沒有時間照看孩子,孩子缺少母乳喂養,不知道孩子什么時候餓,什么時候渴,在最該滿足孩子需要的時候沒有滿足。長大再吃山珍海味也彌補不了。 等孩子逐漸接受這個世界了,要讓孩子多看彩色的東西。夜晚出來看看彩色的燈光。多抱孩子,和孩子交流。要和孩子多呆在一起,讓孩子有安全感。有些孩子小時候缺少擁抱,特別是男孩,長大了就愛打鬧,心理學上稱為“皮膚饑渴診”,這些孩子在打鬧中滿足身體的接觸,只因為在最需要擁抱的時候沒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很怕黑,膽小,缺乏自信,很多的原因要追溯到嬰兒時期是否滿足了安全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稱愛與歸屬。我特別要談談這一項,愛是和歸屬連在一起。也就是說,有愛才有歸屬感。孩子逐漸長大,慢慢有了社會性,想想孩子在小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也不知道規則。當孩子看著別人的東西不敢去搶了,那就開始有規則感了。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教會孩子去愛。最初是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愛家庭成員,感覺自己是家中很重要的成員,家里人之間相互關心和愛護,家就是歸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