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點語文教學觀
在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學中,我積累了很多經驗,下面寫下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我們迎接的是一種新的評價方式,靠傳統的理念是行不通的。傳統的評價觀只有教師評價學生,把學生視為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對象,盛放知識的容器,惟考分是人才的評價觀點,從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忽視了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傳統課堂教學大多采用師生問答、教師評價的形式,老師成了評價的權威,是學生學習表現唯一評定者。由于教師是課堂評價的“主宰”,課堂上缺乏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就缺乏了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現代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愉悅的身心交往中發展學習技能,發展人格。所以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師生授受的傳統講授程式,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方向交流,在共同
活動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成了課堂評價改革的關鍵。為此,我認為優化課堂教學評價的首要任務是轉變評價觀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是把評價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是把學生看作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潛力發展,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正是給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為學生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創設條件。
⒈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在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實物演示、小品表演、課堂游戲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以這些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評價的興趣,調動起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在學生初步嘗試評價的時候,我采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發言流利、聲音響亮的同學給予表揚,由此建立起他們評價的信心。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評價的方法后,我采用小組競賽、對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多種活動形式擴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釋放學生的精神
活力,激活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交往中主動發言,積極交流。
⒉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機會
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保證他們評價的時間。我們的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發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如在教學生字時,我在指導完書寫后讓學生試寫一個,然后我抓住這一機會讓學生來評一評他寫得怎么樣,在評議中不僅讓學生正確掌握了字形還促使學生寫出了一手好字。又如朗讀課文時,我采用“讀——評——讀”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讀,再讓學生評一評他或他們讀得怎么樣,最后再讓學生讀,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像這樣的契機很多,我們要善于抓住,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發展。
⒊重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自評就是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學生想象豐富,有很大創意性,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對他們的行為或作業做出自我評價。如在教學中,當學生讀完一個句子或一個語段后,我就讓學生獨立思考、判斷,想一想自己在朗讀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鼓勵他們主動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朗讀,有針對性地作出自我改進,進一步完善自己,養成自我檢查、自我調控的意識。正如有位哲學家說的那樣:“人生的真諦確實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地認識自己。”讓學生對自己的朗讀進行評價,這既是知識的再現,同時又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反思,為學生提供一個足夠的自讀自悟的機會。
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個體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優劣狀況,有利于激發評價對象的競爭意識,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長補短,讓學生進一步在與同伴學習的比較中認識自我。我在教學中經常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朗讀、背誦等,在自評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互相評價。“你認為他做得怎樣?”“好在哪里?”“還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如果是你,應該怎么做?”這樣,既讓更多的學生有了發表自己的見解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做到培優幫差,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發展。學生在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讓我們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