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不能缺少的是激情
深圳名師 龍小元
語文,是一門藝術性和文學性很強的課程。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充當演員的角色,充分調動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教學熱情去感染學生,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讓學生留戀忘返。
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激情的教師,去服務于語文教學呢?
一.深入文本,教師要深入走進教學文本。對語文的教學,教師首先要學會對教學文本的研究,每一篇課文都可成為我們研究的文本。我認為,對文本的研究只有深入、潛到文本中去,才能激發教學激情的產生。
1.對文本要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不管是我們熟悉的課文,還是陌生的素材,我們一定要多讀幾遍。閱讀是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最好方式,如果每篇課文能認認真真的讀過十遍以上,我相信每讀一次的感受會迥然不同,深入的程度也會更進一步,也許到下一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就會在豁然出現在眼前。
2.要多角度解讀文本。新課標下的語文文本素材大多新穎,與時代聯系性較強,能把握時代發展的命脈,每一篇課文可能會涉及到兩個以上的角度。教師若能把握這些角度,學生參與探討文本的熱情必然調動起來。
如人教版七年級(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跟媽媽的態度截然不同,爸爸是磨練式的教育,媽媽卻是保護式的教育,這些角度都可讓學生去比較,去區別;如能再深入一點,再多問一下,如果爸爸媽媽都不來救“我”下懸崖,我自己又該怎們辦呢?這就涉及到一個自我生存的問題,活生生教育素材出來了,多角度也就自然形成了。多角度的解讀文本,才會讓學生更好的走進生活,才會讓學生明白“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即語文”的教學內涵。
二.肢體語言,用肢體語言表達文中情感。要想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掌聲四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教學沒有肢體語言是辦不到的,肢體語言能最大限度地表達教師內心的情感,爆發激情。通常的肢體語言使用最多的是手勢,借助豐富多變的手勢,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學生的精力更集中,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教師只有先調動自己的激情,才能調動學生的激情,沒有激情的課堂,又怎么去調動學生的興趣呢?
其次,教師講課除了手勢的輔助外,還要使自己成為運動的個體。不能一成不變的站在講臺上講,畢竟三寸講臺,活動的空間太少。不妨多走到行間去講,講到精彩處,要使自己成為手舞足蹈的“相聲演員”,情感爆發時,具高山行云流水之妙,有萬馬奔騰之勢,讓整個課堂“活”起來。
三.體現細節,抓住文中的細節講深講透。任何一篇課文,都會有它的精彩之處。每個精彩的地方,都要成為教學的細節,教師一定要將它的思想內涵挖深挖透,不能淺嘗輒止。這樣在課堂研討中,哪怕是一個簡單的動詞,在教師聲情并茂的講析之下,那種“語文味”玩了出來,教師的激情會令學生覺得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就是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所以,教師爆發感情最強烈最真摯的最恰時機,應該放到這個細節之處,體現細節是決定一節語文課成功的關鍵。
四.及時評價,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教學過程強調的是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在課堂上互動的環節很多。當教師在傾聽學生的見解時,一定要及時給學生一個評價,這個評價一定要恰到好處,要深入要多角度,要飽含激情地給與贊賞和肯定。只有在這樣的氣氛之下,才會有更多的孩子參與到教師的活動中來,才會有更多的學生愿意走進教師的心靈。孩子是不能沒有贊賞的,和諧快樂的課堂是建立在師生雙方肯定的基礎上的。
五.愛心關注,還后進生一個活動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性,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教學。平時我們常埋怨,語文課堂上學生不配合,因此我們便把目光只盯在幾個思維活躍的學生身上,讓后進生永遠坐在沉默的角落。不是學生缺乏興趣,而是教師自身缺乏激情。教師應還后進生一個活動參與的空間,多付出一份愛心,多給與一點關注,將機會平等地留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語文教學,應是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共同進行情感體驗的教學,對待后進生,教師的激情不能因為后進生體驗不深而銳減。只有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語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
總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先要讓自己進入角色,才能讓學生進入角色;先用文本感動自己,才能用激情打動學生。沒有激情教學的課堂,那是缺乏靈魂的課堂。
語文教師,不能缺少的是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