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模擬卷
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陽。”下列各項中,兩者均屬于“陽”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2.A 常言 “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陰陽原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我國位于北半球,以我們的視點來觀察太陽會是從東方升起經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陽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 ,南面的日照一定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謂陽、山北謂陰。故選A。此題實際是道地理題,也是送分題。
13.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C.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D.實施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13.B 解答該題,首先要搞清中國近代化的含義,在中國近代,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社會。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力從手工操作向機器生產的變化;二是生產方式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變化。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肩負起了民主革命的反封建反侵略基本任務,屬于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但其主要目標是推翻清王朝,主要功績是沉重地打擊了專制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所以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一定影響,主要表現在政治上,答案選B。選項A、D敘述不當,C不是主要表現。該題思維含量高,難度中等。
14.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下列人物中,其主張與馮桂芬的觀點相似的是
A.龔自珍 B.洪仁玕 C.李鴻章 D.嚴復
14.C材料含義為典型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中國之倫常”即中國傳統的封建制度,此所謂根本,再“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即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顯然屬于洋務派觀點,馮桂芬屬于早期維新派,是從洋務派分化出來的,答案選C。此題迷惑性最大的是D項維新派人物嚴復,不認真閱讀材料就會出錯。
15.在清末,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對西方列強的態度 B.是否實行“平均地權”
C.政體變革的方式和目標 D.應否推行議會制度
15. C 在中國近代化運動中,革命派與維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沒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實現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標上,即暴力與改良,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選項AD為兩派共同點,B為革命派主張,維新派沒有提及,答案選C。申明,題干用“根本”一詞本人認為不妥,改為“主要”較宜。
16.列寧在評論近代中國的某一事件時指出,標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歐洲資產階級國家,并沒有支持中國的革命運動;相反,這一運動激起了他們“掠奪中國”的欲望,為此還與中國的落后勢力“實行聯盟”。列寧所指的事件是
A.義和團運動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
16. B材料表明中國的革命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選項ABD符合,向西方學習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標,排除A項,講話的人是列寧,1924年逝世,D排除。
17.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1978年我國城市數量為193個,1997年為668個,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長最為迅速。這主要是由于
A.經濟特區的設立 B.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17. B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根據定義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城鎮發展最快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
18.馬基雅維利提出:“確立某種秩序的唯一途徑……就是建立一個君主制的政府;因為在那些人民已經徹底墮落、法律毫無約束力的地方,必須確立某種至高無上的權力。通過這種權力,以一雙高貴的手,以充分的專斷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權勢之人過分的野心和腐敗。”這表明,馬基雅維利認為
A.君主制是擺脫無序狀態的必然選擇
B.君主制是有序狀態下的最理想政權
C.君主的統治神圣而高貴
D.君主的統治必須合乎道德
18.A馬基雅維里(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著稱于世。他認為人類愚不可及,總有填不滿的欲望、膨脹的野心,總是受利害關系的左右,自私自利。即使最優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墮落,因為作惡事更有利于自己,講假話更能取悅于別人。人民有屈從權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殘酷,而不是愛。認為 “慈悲心是危險的,人類愛足以滅國”。馬基雅維里的名言:“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這是一種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理論,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理論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建立統一意大利國家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神權統治的積極作用。材料認為當時的社會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國家四分五裂,教會為所欲為,人民腐化墮落,因之呼喚專制王權,實現國家統一。 C項屬于君權神授觀點,BD明顯錯誤,與材料不符。故選A項。
19.熱月政變后,巴黎街頭已聽不見“公民”與“女公民”的稱呼,彼此稱“先生”、“夫人”或“小姐”,人們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廣場”改稱“協和廣場”,這些變化說明當時的法國
A.社會秩序趨于常態 B.經濟生活恢復正常
C.王黨勢力重新抬頭 D.男女社會地位平等
19. A 1794年熱月政變推翻雅各賓派的統治以后,熱月黨人清除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結束過時的恐怖統治,恢復和建立資本主義正常統治秩序,鞏固革命成果。這是考生必須明確的。題干材料中稱呼等變化正體現了上述觀點,比較選項,B局限經濟內容,CD易于排除,答案選A。
20.在英國,1811年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進程加速 B.農業機械化的實現
C.對外移民的增加 D.工業化的快速推進
20. D 材料數據表明英國農業勞動力不斷減少,城市化進程加快,根據年代提示,是工業革命的必然結果,直接選D。
21.圖5為歷史上某次戰爭的形勢圖。該圖所示戰局的時間是
A.1812年
B.1914年
C.1918年
D.1941年
21. C該圖上奧匈帝國告訴了我們時間在一戰期間,選項BC符合,但圖中陰影部分原屬俄國范圍,現為德國占領,依據所學知識,十月革命勝利時,蘇維埃俄國迫切需要退出戰爭贏得和平,1918年3月,蘇俄政府在布列斯特與德國簽訂和約,規定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愛沙尼亞的一部分屬德軍占領,答案選C。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http://www.zxls.com)
22、韓國建立后,仿效歐美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遲緩。20世紀60年代初,軍人集團執掌政權,實行威權政治,經濟高速發展。進入90年代后,韓國確立了政黨政治。這反映出在韓國
A.只有威權政治才能干預經濟
B.歐美式政治體制不適合發展經濟
C.經濟發展與推行政黨政治必須同步
D.民主體制的確立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
22. D 20世紀50年代韓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走向復蘇,60年代韓國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躋身于新興工業國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開始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作為努力目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選項ABC明顯錯誤,答案選D。
23.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一種文明的歷史,就是對古代材料中那些對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東西的探索。它有待解決的問題不在于要告訴人們關于希臘文明或中世紀中國我們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訴人們在西歐或現代中國以前的時代與今天仍舊相關的東西。”在這里,布羅代爾強調的是
A.史學是當代人的歷史認識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歷史
C.史學無需窮盡人類文明的歷史 D.從文明傳承的角度闡釋歷史
23. D材料突出了史學對現實的借鑒功能,要做到古為今用,就要學習人類歷史上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重視文明傳承。答案選D。
37.(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由,派馬戛爾尼使團前往中國,并致函兩廣總督,通報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說,英國國王為了“與中國皇帝發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決定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使團攜帶有英國國王贈送給中國皇帝的許多精美禮物,以表達英國國王的真誠心意,從而“發揚兩國之得益,建立兩國永久之協和”。兩廣總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譯文稱,英國國王命“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樂利”。
――摘編自《清史編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使團后,在給英方的回信中說:
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盹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
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其實天朝德威無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又據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嶺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
――摘編自《清實錄》等
(1)根據材料一,指出在陳述兩國關系方面,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與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英國國內背景。(8分)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乾隆皇帝對英方要求的回應。(10分)
37.(32分)
(1)不同之處:
兩廣總督譯文:視兩國關系為蠻夷之邦與天進上國的關系,視雙方往來為朝貢關系。
英方信函:增進邦交,擴大貿易(8分)
原因:清朝長期閉關鎖國,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是出于這種心態(6分)。
(2)工業革命;拓展海外市場;殖民擴張;中國成為其目標(8分)。
(3)乾隆拒絕了英方的各項要求(4分)。維護了領土主權;盲目自大,堅持閉關鎖國政策(6分)。
37.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材料中所給信息的閱讀理解分析提煉歸納概括能力。即對材料提供的鴉片戰爭前夕中英兩國外交思想政策、經濟發展差異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歸納比較、說明論證。第(1)小題第一問答案在材料中,第二問實際考查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影響。第(2)小題要求從英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對外政策、出使中國目的等幾方面入手,簡練作答。第(3)小題要說清楚乾隆皇帝的態度以及這種態度對中國產生的雙重影響。
39、(60分)閱讀分析資料和圖7,完成下列各題。
抗日戰爭爆發后,蘇聯援華物資通過西北陸路運到中國,英美物資通過香港、越南和1938年開通的滇緬公路運到中國。威廉·凱寧在《飛越駝峰》一書中指出:“從這方面看,中國維持戰爭的能力完全變成了一個供應問題。”
1942年3月,中國和美國合作,開辟了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至中國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線――駝峰航線。
3年中,中、美通過這條航線,將大量物資空運到中國境風,并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開辟駝峰航線的必要性。(14分)
(2)分析駝峰航線的作用。(6分)
39.(60分)參考答案:
(1)中國國防工業薄弱,軍用物資匱乏;長期戰爭消耗,外援更顯重要(4分)。
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力援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占領東南亞大部分地區,英美援華物資通道被切斷(6分)。
中美等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國希望中國牽制日軍(4分)
(2)從物質上支援了中國抗戰,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士氣;有利于中國對日作戰并將日軍主力牽制在中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6分)
39.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材料中所給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回答第(1)小題要注意二戰期間各個戰場之間的聯系,并分解成幾個小問題作答,中國為什么需要國際援助,中國抗戰有何作用,國際為什么要援助中國,蘇聯為什么沒有參與開辟駝峰航線,海路陸路如何,為何要開辟空中航線?回答第(2)小題從兩個方面突破,即分析開辟駝峰航線對中國和國際分別產生的作用,認識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仇敵愾,互相援助,中華民族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http://www.zxls.com)
參考答案:
12.A 13.B 14.C 15.C 16.B 17.B 18.A
19.A 20.D 21.C 22.D 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