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08上海,B組,14)某份晚清畫報刊登一則人物圖像,稱他是再造普魯士、統(tǒng)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俾斯麥 B.威廉一世 C.興登堡 D.威廉二世
“一則”似“一幅”之誤。
材料的有效性、可靠性與材料的性質(zhì)和來源有很大關系。不同地位的人、不同立場的人、不同觀點的人、不同認識水平的人對同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是不同的。這份“晚清畫報”的主編是誰?圖像作者是誰?持什么立場或觀點?認識是否正確?假如作者與課文持不同的看法呢?
這使有較高史學意識和能力,全面理解材料信息、深入思考的考生陷入了無法判斷的窘境,嘲笑了他們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客觀上逼他們倒向“只知課本”的應該思維,鼓勵了非史學的,甚至有悖一般邏輯思維的不良傾向。
可以改為:
◎某份晚清畫報刊登一則人物圖像,稱他是再造普魯士、統(tǒng)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根據(jù)你掌握的知識,此人應該是
◎某份晚清畫報刊登一則人物圖像,稱他是再造普魯士、統(tǒng)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當是
◎某份晚清畫報刊登一則人物圖像,稱他是再造普魯士、統(tǒng)一德意志的“大豪杰”。如果作者對史實的把握是正確的,該“人物”是
例二:(08上海,共同部分,23)司湯達小說中的人物曾說:“自從蒸汽機成為世界的王后以來,貴族頭銜已成為無用之物。”結合所學知識,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A.客觀真實,可以采信 B.主觀臆斷,有待考證
C.背離史實,不足為信 D.小說家言,皆不可信
認真閱讀與深入理解試題的情景和問題后,發(fā)現(xiàn):
1.備選項都不是對這句話的理解——基本完整的揭示或詮釋,而是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對這句的評價。試題沒有提供符合提問要求的正確選項。
2.即使改為“評價”,也是可以置疑的。“貴族頭銜成了無用之物”是社會的主流趨勢,有相當?shù)恼鎸嵭裕兴浯螅迷~過于絕對。在文學上可以這么說,史學上也可以有條件和前提地援引,但孤立地說其“客觀真實,可以采信”就有失偏頗了。
這是形而上學的簡單化推論的錯誤。在強調(diào)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根本或終極意義以及政治革命之巨大作用的同時,卻忽視了思想傳統(tǒng)、倫理道德、習俗風尚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長期性、穩(wěn)定性甚至頑固性,嬗變過程的特殊性、復雜性與多樣性。究其思想根源是機械唯物論,不是唯物史觀。
可以改為:
司湯達小說中的人物曾說:“自從蒸汽機成為世界的王后以來,貴族頭銜已成為無用之物。”對這句話的理解評價是
A.反映了社會主流 B.完全是主觀臆斷
C.顛倒了歷史事實 D.不能作史料引用
例三:(08上海,共同部分,32)周恩來總理曾說:“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的結果表明,國際間的沖突是可以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的。”能夠體現(xiàn)這一精神的是
A.三個世界理論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不結盟原則 D.國家主權理論
1.前后句不合情理。所引是周總理對日內(nèi)瓦會議的評價,不是“精神”,至少不是一種“精神”的表述方式。“和平解決國際沖突”才是表述“精神”的句式。
2.“精神”指的是一種意識,包括思維、意志、情感或?qū)嵸|(zhì)。或解釋為:一般心理狀態(tài)、宗旨、主要意義。指的都是比較內(nèi)在的、相對抽象或?qū)嵸|(zhì)性的理念。題中的“精神”當作“宗旨”——和平解決國際沖突。在邏輯上,它有兩個方向:一是站在實踐的角度,指向和強調(diào)操作上的創(chuàng)新,能夠體現(xiàn)和平解決國際沖突這一精神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五項原則體現(xiàn)了和平解決國際沖突的精神。二是站在理論的角度,指向和強調(diào)對國際法理論的內(nèi)涵與解讀,能體現(xiàn)這一精神的是國際主權理論。兩者從不同側(cè)重反映了人類文明在現(xiàn)代國際關系問題上的成果。……
可以改為:
周恩來總理曾說:“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的結果表明,國際間的沖突是可以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的。”其關鍵是在談判中正確和靈活地堅持基于國家主權的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不結盟運動的宗旨
C.更廣泛的南北對話 D.經(jīng)濟全球化的方向
選擇題之偏——思路的乖張(二)
聶幼犁教授 《歷史教學(中學版)》09-7
標準答案思路的乖張使考查“知識與技能”目標成分比較大的試題發(fā)生偏頗,在思維方法的引導上會有不良的影響。以考查“過程與方法”目標為主的試題出現(xiàn)這種情況,后果就更嚴重了。
例一:小李是一位“張學良迷”,得知張學良逝世的消息后,把以前搜集到的有關材料做了一張目錄:①電影《西安事變》②小說《少帥張學良》③張學良與蔣介石的合影④1990年《聯(lián)合報》對張學良的訪談錄音⑤《文史資料選編》中關于張學良的專輯⑥《中國歷史》教科書…… 以上材料中,最有價值的是
A.①② B.④⑤ C.③⑥ D.⑤⑥
以什么標準、從什么角度來比較這個“最有價值”的問題?
以普及歷史知識為標準,“最有價值”的可能是A。以課程學習為標準,⑥為首選,其他則因人而異。即使從史料價值的標準來比較,也有一個比較的角度問題:從原始性的程度看,③④最有價值,⑤也可以;只有從既原始,又可能有較大信息量或新信息這些角度看,才能選④⑤。
考生沒有讀過或看過小李收集的這些材料,僅憑其名稱并不能對其內(nèi)在的質(zhì)量作出判斷,只能按照正常的或一般的情形做應然的推斷。所以最好加上“可能”。
可以把提問修改為:其中,可能最有史料價值——比較原始、并具較大信息量或新信息的是
例二:(08上海,A組,13)最后,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為增補共產(chǎn)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的照片費盡周折。假設尋找時發(fā)現(xiàn)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證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開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簽發(fā)的蘇聯(lián)護照
C.1921年7月初和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產(chǎn)國際匯報五卅運動情況俄文原稿
1.試題的前置情景與事實不符。尼科爾斯基的照片問題已于2007年9月解決。
2.虛擬的“和馬林在上海的合影”有缺乏歷史依據(jù)之嫌。尼科爾斯基是共產(chǎn)國際的秘密工作者,到上海參加秘密會議,按當時的環(huán)境和秘密工作的特點,可能與馬林合影嗎?這也是他的材料與照片難覓的原因。
3.即使有和馬林的合影,如果不是在會場的合影,也不能成為“佐證”。“佐證”意“證據(jù)”“證實”,而不是“輔助證據(jù)”。
4.如果按照試題的邏輯,D也可能正確。他有可能在1925年的匯報中提到參加一大的信息。
可以改為:
◎假設發(fā)現(xiàn)了下列材料,其中可以佐證尼科爾斯基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他使用過 的1923年10月開往上海的舊船票
B.1921年3月蘇聯(lián)政府簽發(fā)的尼科爾斯基護照
C.中共一大會議材料中有關他參加該會的文字
D.當時尼科爾斯基在上海某大旅館的住宿登記
◎20世紀80年代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就設法尋找共產(chǎn)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尼科爾斯基生平材料和照片。最佳尋找途徑應是
A.調(diào)閱當時上海各大旅館的住宿登記
B.采訪曾參加中共一大的中共領導人
C.搜索當時國內(nèi)外諸報刊雜志的報道
D.查詢他工作過的機構與地方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