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九年級
第一單元“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形成性練習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之際,蘇、美、英三國領導人在()聚會,商討有關戰后的重大問題,并簽訂了協定。
A.蘇聯的雅爾塔 B.美國的華盛頓 C.英國的倫敦 D.法國的凡爾登
2.“冷戰消失了┅┅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點的社會開啟了大門”。這句話反映了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
A.全球一體化 B.經濟區域化 C.文化多元化 D.政治多極化
3.根據圖片提供的信息,指出20世紀50年代美蘇爭霸開始時期蘇聯的領導人是
A.斯大林 B.赫魯曉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
4.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②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③羅斯福新政 ④杜魯門主義出臺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5、下列事件中,發生在美蘇冷戰時期的有
①柏林墻的修建 ②9·11事件 ③北約、華約的成立 ④古巴導彈危機 ⑤越南戰爭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6.下列不屬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是
A.走工業化道路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和平解放西藏
7.中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農民,分到了土地、農具、牲畜和房屋,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是在
A.1949年10月 B. 1949年底 C. 1952年6月 D. 1952年底
8.下列哪一項不屬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
A.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B.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C.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D.交通運輸業社會主義改造
9.下列不屬于“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的是
A.鞍山鋼鐵公司恢復并擴建 B.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C.青藏、川藏、新藏三條公路的建成 D.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0.由新中國提出的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是
A.不結盟政策 B.求同存異 C.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1.為我國“兩彈一星”建立卓越功勛的科學家是
①錢學森 ②錢三強 ③李四光 ④鄧稼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列事物出現在“文革”時期的是
①大字報 ②樣板戲 ③農村公共食堂 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3.20世紀6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為爭取經濟權益,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所作的斗爭是
A.召開亞非會議 B.組織七十七國集團 C.開始南北對話 D.正式結成不結盟運動
14.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位到中國訪問的美國總統是
A.克林頓 B.尼克松 C.羅斯福 D.布什
15.下列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是
①香港 ②日本 ③韓國 ④新加坡 ⑤臺灣 ⑥澳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盡管國際國內發生了這樣那樣的重大事件,我們始終都沒有動搖這個重心。這里的“重心”是指
A.經濟建設 B.改革開放 C.黨的領導 D.自力更生
17.改革開放時期,我國農村實行的政策是
A.農業生產合作社 B.建立經濟特區 C. 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8.見右圖,1980年,我國首先在哪兩個省設立經濟特區?
A.1省和2省
B.4省和5省
C.1省和4省
D.2省和4省
19.改革開放中,被外國人稱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A.珠海 B.上海 C.深圳 D.廈門
20.“一國兩制”的含義是
A.一個國家,兩個政府 B.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C.一個政府,兩個國家 D.一種制度,兩個國家
21.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我國在新世紀面臨的重大歷史任務之一。當前,阻礙這一歷史任務的主要因素是
A.大陸與臺灣社會制度有別 B.大陸與臺灣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C.“臺獨”和外國勢力的干涉 D.聯合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2.在“一國兩制”的構想中對臺灣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區的最主要之處
A.設立特別行政區 B.社會制度不變
C.享有高度自治權 D.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23.當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其實質是( )的較量
A.政治方面 B.軍事力量 C.綜合國力 D.恩格爾系數及GDP
24.中國迄今進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是
A.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B.“上海合作組織”會議
C.八國峰會 D.七十七國集團會議
25.今年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30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例證如下:
①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②中國結束了千百年來農民種田“交皇糧”的歷史
③“入世”和申奧成功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④我國各族人民的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亞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
問題一: 以上材料取自誰的什么演說?(4分)
問題二:這篇演說發出了什么訊號?(2分)
問題三:根據材料判斷,材料中的“這條線的前面”是什么類別的國家?(2分)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
材料一:在計劃經濟的時代,物資嚴重匱乏。為緩和供應的
緊張,保持物價的穩定,國家對生產和供應加以控制,大到鋼鐵、
煤炭、糧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計劃生產和銷售的。
圖1是20世紀60年代的布票。
問題一: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實行布票等票證供應的主要原因、目的分別是什么?(4分)
材料二:圖2為20世紀70年代的打扮。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
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灰)色的海洋”。
材料三:圖9為21世紀初人們的穿著打扮。
問題二:根據材料二、三,指出人們衣著打扮發生了哪些變化?(3分)
問題三:從材料二到材料三人們衣著打扮發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4分)
28、(14分)3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含義的重要會議,他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樹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他在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
──《中共黨史的80件大事》
問題一:在這次會議以前,由于“左”的指導思想,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出現了一些嚴重錯誤。這些錯誤主要有哪些?(3分)
問題二:這次會議后,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分)其“偉大的歷史作用”如何?(2分)
材料二:
問題三:比較材料二中的兩幅圖片,說明深圳發生了怎樣的巨大變化?(2分)發生這種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問題四:隨著我國農村和城市的巨大變化,20世紀末,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有了什么新發展?(1分)祖國統一大業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2分)
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本題17分)
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單位:百萬美元) |
年份 |
全世界 |
發達國家 |
發展中國家 |
1965年 |
2003700 |
1413280 |
163040 |
1993年 |
23112566 |
18247536 |
990262 |
注:根據世界銀行1991年和1995年的發展報告提供的統計數字
問題一:觀察表中數據,找出1965年~1993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共同趨勢是什么?(2分)
問題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趨勢有何不同?這種趨勢說明了什么?(4分)
問題三: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4分)
問題四:如果這種趨勢繼續長時間地維持下去,會導致什么結果?(3分 )
問題五: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目前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你認為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有哪些差距?(4分)
答案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A |
D |
B |
C |
C |
A |
D |
D |
D |
D |
B |
C |
B |
B |
B |
題號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
|
|
答案 |
A |
D |
C |
C |
B |
C |
D |
C |
B |
B |
|
|
|
|
|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6、(8分)。
問題一:丘吉爾 鐵幕演說 (4分)
問題二:冷戰(2分)
問題三:資本主義國家(2分)
27、(11分)
問題一:主要原因: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嚴重匱乏。(2分)
目的:為緩和供應的緊張,保持物價的穩定。(2分)
問題二:人們衣著打扮由色彩單調、樣式單一到豐富多彩。(3分)
或人們衣著打扮由千篇一律到豐富多彩。
問題三: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正向文明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4分)
28、(14分)
問題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分)“文化大革命”。(1分)。
問題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使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2分)。
問題三:由落后的小城鎮發展為繁華的現代化城市。(2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深圳建立了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2分)。(4)鄧小平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成為黨的指導思想。(1分)澳門回歸主國,(2分)
29、(17分)
問題一: 1965~1993年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都在發展(2分)。
問題二:高收入國家經濟發展快、低收入國家經濟發展慢。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4分)。
問題三: 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2分)。雖然發展中國家政治上取得了獨立,但在經濟上仍沒有擺脫被剝削、被掠奪的地位(1分)。西方大國變換手法,主要通過經濟手段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滲透與控制,也就是經濟霸權主義(1分)。
問題四: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國越富,窮國越窮的不平等想想,由此埋下戰亂、疾病等不安定的種子(3分)。
問題五: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比重很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居住條件:雖然人們的居住條件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設相對落后等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積和居住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處于較低水平。(4分)